“自反”式的成长故事

第一节 “自反”式的成长故事

与之前的小说相比,《赎罪》堪称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主人公的成长不仅是精神意义上的,更是伦理意义上的成长,所谓“赎罪”一词其本身就带有一种伦理上的反思。虽然小说在形式上兼具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但在主题的表达上却趋向传统。正如有评论所指出的,《赎罪》是一部关于自我认知的小说。(4)某种意义上,“成长”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认知的发展,成长小说就是有关自我认知发展的小说。“小说《赎罪》即是通过成长小说题材的运用一步步向读者呈现主人公对赎罪这一行为的认知与实践。”(5)在“赎罪”的过程中,主人公性格和思想的转变构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人物成长脉络。

首先,在故事结构上,小说将道德醒悟作为人物成长的关键要素明显套用了西方传统道德剧的叙述模式。舞台剧《阿拉贝拉的磨难》的伦理主题对后文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整部小说定下了“沉重的道德救赎”的叙述基调。在一定层面上,《赎罪》就是《阿拉贝拉的磨难》的现代式的演绎,小说不仅在结构和主题上与该道德剧相呼应,其人物的成长模式也存在对应的联系。因此,小说《赎罪》从一开始其道德和伦理意义就尤为突出,伦理的认知构成了主人公成长的最主要的元素。换句话说,开头的《阿拉贝拉的磨难》隐含着主人公自身的伦理反思。在《赎罪》的结尾,面对读者对故事真相的疑问,叙述者布里奥妮回答:“只要我最后一稿的打印孤本留存于世,那么我那纯洁率性而有奇缘的姐妹和他的一生王子定会相亲相爱,直到地老天荒。”(6)事实上,这一结局恰恰是《阿拉贝拉的磨难》的结尾的变形。在布里奥妮的叙述中,《赎罪》的文本与《阿拉贝拉的磨难》的文本相互混淆,互相指涉。而《阿拉贝拉的磨难》之中的伦理因素正是对小说《赎罪》的主题最好的提示。

在小说第一部分中,英格兰乡间贵族塔利斯家的小女儿13岁的布里奥妮生性敏感,从小就富于想象力,很有文学天赋。这一年的夏天,布里奥妮在常年在外的哥哥回家之际,完成了她的处女作《阿拉贝拉的磨难》。得知同一天表弟表姐也要来到,布里奥妮将原本预备写成一篇短篇小说的《阿拉贝拉的磨难》别出心裁地改编为一部剧作,并执意要搬上舞台,演员则是刚刚在塔利斯家落脚的表弟表姐。由于排演不顺,舞台剧场的安排最终只好搁浅。心烦意乱的布里奥妮回到自己的房间,却突然在窗口意外目睹喷泉旁的姐姐塞西莉娅与佣人的儿子罗比·特纳之间的尴尬一幕。塞西莉娅与罗比因相互争执而失手掰碎了珍贵的古董花瓶,她为了找回碎片便脱下上衣扎入水池,随后浑身湿透、近乎赤裸地站在罗比面前,接着一言不发地愤然离去。原本这只是一对恋人之间的争执,然而耽于幻想的布里奥妮却误解了他们二人,将这一场面想象成正邪的较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布里奥妮偷看了罗比写给塞西莉娅的道歉信。然而意外的是,所谓的“道歉信”其实是罗比失手误拿的那首随手写下的色情诗。信的内容让布里奥妮肯定了自己的猜测,并进一步认定罗比为大淫魔。此后,当塔利斯庄园发生强奸案时,布里奥妮越来越肯定这个强奸犯就是罗比。在她的指控下,罗比·特纳锒铛入狱,美好的前程毁于一旦,他与塞西莉娅这一对苦命鸳鸯从此天各一方。成年后的布里奥妮开始意识到自己年少时犯的错,她一面试图赎罪,一面试图向姐姐忏悔。在第三部分的叙述中,读者获知,布里奥妮最终得以在这对情侣面前坦白自己的过错,并承诺会将真相公之于世。

小说中提到的舞台剧《阿拉贝拉的磨难》讲述了女主角阿拉贝拉误入爱情的歧途并最终走出迷途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阿拉贝拉对一个邪恶的外国伯爵不顾后果的爱情遭到了厄运的惩罚——她和意中人一时兴起,私奔到了一个海滨小镇,途中她感染了霍乱。而当她病倒在一个小阁楼上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包括她的爱人,都抛弃了她,就在这时,她却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找到了一丝幽默感。与此同时,命运又给了她第二次机会。她遇到了一位贫穷的医生——而他事实上却是一位王子。他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专门帮助穷苦人。他治好了她的病。这一回,阿拉贝拉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并得到了命运的回报——她与家人重归于好,并在一个“微风习习和阳光和煦的春日”与她那位医生王子喜结良缘。(7)

在某种意义上,《阿拉贝拉的磨难》的故事是对小说《赎罪》的主人公的心灵成长历程的一个隐喻。在这一整个事件中,阿拉贝拉从经历谜误到醒悟的艰苦历程正如小说《赎罪》的主人公布里奥妮漫长的忏悔之路。小说甫一开始就写道:“这部让人时而冒冷汗时而又痛楚绝望的戏,讲的是一个心灵的故事”。(8)这一段话表面上只是对道德剧《阿拉贝拉的磨难》的点评,却似乎若有若无地指向了小说自身。接着,小说中的人物纷纷登场,“剧作”上演。然而,上演的“剧作”并非《阿拉贝拉的磨难》这部舞台剧,而是小说《赎罪》。于是,《赎罪》就在小说开头就已拟定了结局的框架内展开了叙述。直到小说的结尾,《阿拉贝拉的磨难》的文本才第一次正式出现:“这是一个关于率性的阿拉贝拉的故事……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扬帆在黄昏中。”(9)时隔60年,这部作品第一次以舞台剧的形式上演,却宣告了小说《赎罪》的尾声。

小说中的《阿拉贝拉的磨难》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成长小说文本。对照艾布拉姆斯在《文学术语词典》中的界定,“这类小说(成长小说)的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主人公从童年开始所经历的各种遭遇——通常都要经历一场精神危机——然后长大成熟,认识到自己在世间的位置和作用”。(10)故事中,阿拉贝拉的成长经历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遭受恋爱的诱惑➝不理智的私奔➝感染霍乱➝被抛弃➝醒悟➝第二次爱情选择➝完美结局,即天真➝犯错➝出走➝遭遇困境➝醒悟➝弥补(赎罪)➝升华。相应地,我们也可以看到,作为成长小说的《赎罪》其故事结构其实也正是落入这样一个叙述框架内的:天真➝犯错➝出走➝遭遇困境➝醒悟➝赎罪。那么,文本开头所提示的“心灵的故事”(11)也可以说是《赎罪》自身。这部道德剧所意图传达的核心理念是“理性”,而“理性的核心,正是伦理意识”。(12)《赎罪》中的主人公布里奥妮由于一个“不理性”的冲动而导致了毁灭性的后果。我们也可以说,她的赎罪某种意义上正是在赎她“不理性”的罪,整个经过是一个建立伦理意识的过程。主人公布里奥妮经历这一艰难的“赎罪”历程之后,终于由一个“感性”的人,孤立的人,成长为一个“理性”的人,一个“伦理”的人、“社会”的人。

此外,小说《赎罪》中明显的“自反”(self-reflexive)特征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一种自我反省的伦理意识。以小说的第二部分为例。该部分讲述了罗比在二战英军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的遭遇,看似是一段与布里奥妮的成长无关的故事。但当小说结尾处出现的第四部分告知读者前三部分都是小说人物布里奥妮的创作时,主人公布里奥妮一跃而成为整部小说的叙述者,小说前三部分原有的意义便随之一变。如此一来,第二部分的独白在某种意义上不再是罗比对自身经历的陈述,而是叙述者布里奥妮对个体的“罪”与人类之“罪”的思考。因此,元小说式的结尾赋予了小说更多的“自反性”和“自我意识”的特征。而这种“自我意识”使得“赎罪”这一行为呈现出多重意义,也使主人公的成长更多地具备精神层面的含义。其实《阿拉贝拉的磨难》这部剧与《赎罪》的元小说式结尾二者是相互呼应的。元小说式的结尾使小说的前三部分成为小说中人物笔下的文本,而恰恰只有建立这一前提下,即在把《赎罪》前三部分作为作家布里奥妮笔下深思熟虑的文本时,同是主人公笔下的文本《阿拉贝拉的磨难》才能与《赎罪》自身的情节之间建立对应的联系。换句话说,《阿拉贝拉的磨难》处在与《赎罪》前三部分的同一个叙述层,两个文本不再只是从属关系,而是互相补充、互相解释的关系。那么,《阿拉贝拉的磨难》的文本的完成在小说《赎罪》中的意义不仅代表故事开头的一次事件,更代表主人公布里奥妮凌驾于全局之上的一种反思。

故事的结尾,舞台剧《阿拉贝拉的磨难》的上演使该文本跃出了原叙述层之外,并再一次向读者暗示了其故事情节的重要性。剧中的人物“磨难过后,爱情滋生”与布里奥妮想象中的《赎罪》的结局遥相呼应。就这样,1935年那场来不及上演的舞台剧,在主人公历经65年的磨难后终于首次登台。这场“心灵的故事”的主角布里奥妮在经历了一生的煎熬后,换来了最终的平静。“这是布里奥妮用一生换来的救赎,也是其漫长而痛苦的心灵成长过程。”(13)从这一意义来说,《阿拉贝拉的磨难》也是主人公布里奥妮对自身成长的一个总结。因此,归根结底,作为一部成长小说,《赎罪》关乎伦理意识的自我觉醒,关乎伦理认知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