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麦克尤恩小说创作的“折衷主义”转向
伊恩·麦克尤恩的早期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实验性”特征,而从小说《时间中的孩子》开始,作家的小说创作出现回归传统的趋势。这种回归并不是完全回到十八九世纪那种传统的现实主义,而是形成一种兼具十八九世纪英国文学现实主义风格和20世纪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先锋特色的“折衷主义”的艺术风格。麦克尤恩创作的“折衷主义”美学转向一方面要与作家本人对艺术形式和创作风格的探索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与20世纪70年代起至21世纪以来英国小说界出现的“折衷主义”潮流(5)也有很大的关联。事实上,伊恩·麦克尤恩正是这股英国小说界的“折衷主义”潮流的代表人物之一,换句话说,麦克尤恩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股潮流的一些文学和文化特征。
20世纪70年代,麦克尤恩初登文坛,先后出版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与《床笫之间》两部短篇小说集。这两部题材反叛、风格阴暗的作品集以“惊悚”著称,因此作家在评论界和出版界得了个“恐怖伊恩”的绰号。但这种“惊悚”并非情节本身,“而是人性中相悖的心理真实”。(6)余华在读完麦克尤恩的处女作之后声称自己得了“麦克尤恩后遗症”,他说:“他在写下希望的时候也写下了失望,写下恐怖的时候也写下了安慰,写下寒冷的时候也写下了温暖,写下荒诞的时候也写下了逼真,写下暴力的时候也写下了柔弱,写下理智冷静的时候也写下了情感冲动”。(7)此外麦克尤恩创作的先锋性并不仅仅表现在小说的题材和人物类型的选取,更表现在他的叙述风格上。他的叙述融合了意识流、梦境描写、视角转换、超现实等手法,具有很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如在短篇小说集《床笫之间》中,有一篇名为《来回》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中既没有对话,也没有情节,而是通篇由一男一女两个叙述者的内心自白交错组成,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梦境、虚幻的氛围。
在与《床笫之间》同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中,作家再一次延续了他此前的“惊悚”风格,继续深入探索“畸形而另类”的人性。对《水泥花园》,瞿世镜教授如此评论:“麦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一本令人震惊的书,充满着令人厌恶的、病态的意象,然而又有着难以抗拒的可读性……噩梦、死亡与家庭日常生活细节杂然并存,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和平常的感觉相互混合渗透,构成了一个第一人称的叙述,相当接近于卡夫卡的方式。”(8)在成长主题上,《水泥花园》中的人物的成长过程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作家仅仅选取了生活的一个切面,来表现特定阶段的人物成长状态。另外,《水泥花园》在叙述风格上还具有反讽和黑色幽默的特点。小说《只爱陌生人》则直接被人称为“哥特式恐怖小说”(9),原因在于,小说中充满“梦魇般的性爱关系和性别冲突”“性心理扭曲异化”“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暴力”。但小说精彩之处并不是“恐怖”本身,而是作家一贯冷静、客观的叙述风格。他用优美、精确的笔调描写血腥、暴力的场面,使小说通篇充满一种叙述的张力,“他所创造的那种紧张气氛,几乎使人难以忍受”。(10)在作家笔下,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都市看似平静,实则暗藏着性、暴力与死亡。很多人还从《只爱陌生人》这部作品中看到了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的影子,认为这是一部向前辈致敬的作品,这是很有道理的。麦克尤恩早在苏赛克斯大学时就十分敬仰托马斯·曼,甚至主动模仿、改编托马斯·曼的短篇小说。(11)在叙述风格上,《只爱陌生人》与《死于威尼斯》也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这种戏仿也是后现代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虽然同他之前的作品一样,《只爱陌生人》甫一出版就获得很大的成功。然而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表达更深刻的主题上作家此前冷酷、阴郁、惊悚的创作手法显然已经难以为继。《只爱陌生人》同第一部长篇小说《水泥花园》相比,前者对人物内心感受的表现力度和对人性的探索的深度都未能超过后者。正如瞿世镜教授所评论的,“如果他只追求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而不拓展他的视野和题材,或许他在英国文学史上不过是位昙花一现的能工巧匠”。(12)也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后来的《时间中的孩子》整体艺术风格的转型。与前期作品相比,《时间中的孩子》以后的作品明显地转向更为传统的现实主义,但这些作品不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较前期的作品都有很大的突破。以《赎罪》为例,《赎罪》中既有历史的纵深感与也有对人性的深度发掘,这是麦克尤恩创作的一次高峰。这部小说被公认为是作家回归传统的典型作品。但所谓的“回归”并不是完全回归到19世纪传统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而是形成一种兼具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与20世纪实验小说特点的“折衷主义”的特征。《赎罪》这部小说在叙述风格上糅合奥斯丁、伍尔夫、詹姆斯等多位作家的创作特点,它体现了一种兼收并蓄的艺术风格。
麦克尤恩创作风格的转变与英国文学在整体上的变化趋势有关。20世纪英国兴起现代主义小说潮流,主要作家有劳伦斯、乔伊斯、伍尔夫、詹姆斯等人。“这些小说家在其作品中着重挖掘人物的内心意识,在艺术技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试验”。(13)现代主义先驱们的创作大大扩展了小说的表现领域,也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此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股浪潮此起彼伏交错重叠。张和龙在《折戟沉沙铁未销——英国现代文坛争鸣录》一文中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初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几场著名的论战。这几场论争涉及文学的根本性问题,即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所在。“一战以后,现代主义昂然崛起,各种科学成果纷至沓来,各种社会思潮汹涌而至,人们更喜欢从崭新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生存,更倾向采用独特的态度来看待文学艺术”,(14)于是现代主义在此后的岁月里逐渐占了上风。
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开始进入萧条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再一次抬头。“30年代的社会现实如此之严峻、社会问题如此之复杂、社会矛盾如此之尖锐,迫使人们不得不直接面对它们。在这种局面里引人注目的是行动的集体而不是内省的个人,这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调格格不入。”(15)与此同时,现代主义所开创的文学艺术理论和创作特点被吸收到后来的文学创作中去,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到了1941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詹姆斯·乔伊斯相继谢世,把小说改造为表达现代意识之工具的创造性历史阶段就此告终。”(16)战后的英国现代主义愈加衰落,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一次流行。虽然此时英国文学还出现了荒诞派戏剧,但这并没有发展成为文学的主流。加之出版业和大众传媒的革新,文学越来越摆脱那种只有少数人欣赏的局面。“实验小说”的出路越来越狭窄。50年代的法国出现了“新小说”,许多英国作家在这一时期却开始攻击“现代主义”。“在战后英国进入一个新时期之际,文艺界、出版界却刮起了一股复古风”。(17)“在欧美的文学界人士眼里,英国战后小说题材狭小,手法保守,像是掉进一潭死水”,(18)这种局面直到70年代才开始有所改观。
从70年代起,英国文坛出现一大批有实验精神的作家,他们包括伊恩·麦克尤恩、马丁·艾米斯、朱利安·巴恩斯、萨尔曼·鲁西迪、石黑一雄等新生代作家。如今伊恩·麦克尤恩、马丁·艾米斯、朱利安·巴恩斯被誉为当代英国文坛三杰。这一批作家将原本一潭死水的英国文学推向一种新的局面,即前文所称的“折衷主义”倾向。这些作家创作初期往往呈现先锋特征,但这种“先锋”比起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先驱们的作品来说,其实验性又明显要弱很多。“活跃于今日文坛的英国小说家,并不像后现代主义作家那样把小说看作纯粹的艺术形式,而是对社会现实问题更为关注。然而,他们又不像19世纪小说家那样直接反映社会现实,他们的创作往往带有更大的实验性和幻想性。”(19)麦克尤恩早期的创作在形式上有很强的实验特征,后期的创作中,这种实验特征并没有消失,但是小说中那种刻意求新的意图比前期已有所减弱。麦克尤恩的创作正如与他同时期的其他作品,既非现实主义,亦非现代主义,而是糅合了二者特点的一种“折衷主义”,具有兼容并蓄的开放特征。可以说,伊恩·麦克尤恩小说创作的“折衷主义”转向既反映了也印证了20世纪英国文学的“折衷主义”的美学转向。
(1) 瞿世镜:《当代英国青年小说家作品特色》,《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1期。
(2) 瞿世镜:《当代英国青年小说家作品特色》,《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1期。
(3) Daniel Zalewski, “The Background Hum,” The New Yorker, Feb.23rd, 2009, pp.48-63.
(4) 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332页。
(5) 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现实主义与实验主义》,《外国文学动态》1998年第4期,第31-34页。
(6) 王悦:《镣铐中的舞蹈: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与不可靠叙述》,第23页。
(7) 余华:《麦克尤恩后遗症》,《作家》2008年第15期。
(8) 瞿世镜:《当代英国青年小说家作品特色》,《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1期。
(9) 蒋承勇等:《英国小说发展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2页。
(10) 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史》,第329页。
(11) David Malcolm, Understanding Ian McEwan, p.6.
(12) 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史》,第332页。
(13) 王佐良、周珏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第316页。
(14) 张和龙:《折戟沉沙铁未销——英国现代文坛争鸣录》,《外国文学》1999年2期,第56-63、82页。
(15) 王佐良、周珏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第419-420页。
(16) 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现实主义与实验主义》,《外国文学动态》1998年第4期,第31-34页。
(17) 王佐良、周珏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第893页。
(18) 王佐良、周珏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第900页。
(19) 瞿世镜:《当代英国青年小说家作品特色》,《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