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态的成长故事

第一节 非常态的成长故事

《水泥花园》以15岁少年杰克之口讲述了生活在伦敦郊区的4个孩子在父母相继离世之后相依为命的成长故事。故事的开头,主人公的父亲决定用水泥建造家里的花园,这也就是“水泥花园”一词的由来。“他不要任何长得乱蓬蓬的植物。我们两边的房子都被拆除了,一到夏天空地上就会蓬勃地长满野草和野花。在他第一次犯心脏病之前他曾打算建一道高墙把他自己的世界保护起来。”(1)之后有一天,父亲在用水泥修建花园时心脏病突发去世。又几乎在同一时间,母亲患上一种奇怪的病,身体愈发虚弱。当日子一天天过去,“‘等母亲起来的时候’成了不久的将来一个模糊、不可知的时段”。(2)

母亲的离世使4个孩子彻底成为孤儿。为了这个家不至于分崩离析,4个孩子向外界隐瞒了母亲去世的消息。“要是我们告诉了别人”,叙述者说,“他们就会闯进来,把我们带到孤儿院之类的地方照看起来。他们可能还会给汤姆另找人家收养。”(3)于是,孩子们决定将母亲的遗体用建造花园剩下的水泥永久封存在了地下室的柜子中,那个柜子就成了一副名副其实的水泥棺材。父母离世以后,这座“水泥花园”里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生态。起先主人公杰克与朱莉为争夺家长的主导权而站在相互对立的一方,他们不仅在言语上针锋相对,在行动上也相互作对,但这种情形没有一直持续,而是时刻发生微妙的变化。逐渐地,杰克一改自暴自弃、沉溺手淫的迷惘少年的形象,努力扮演好父亲的角色,而朱莉则扮演着母亲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小妹苏整日靠读书与写日记排遣时光,小弟汤姆则装扮成一个奶娃娃,退回到了婴儿的状态。“水泥花园”处于一种奇特的平衡之下。

然而“好景不长”,朱莉的男友德里克的闯入打破了短暂的平静。“他想成为我们这个家庭的一员,做个什么聪明的大爸爸之类,”朱莉说,“他想接管所有的一切。他不断说要搬进来跟我们一起住”。(4)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地下室母亲的尸体开始发出腐烂的气息,这一家庭秘密眼看着即将败露。于是,面对外部力量的入侵,这个“四口之家”再一次遭遇分崩的危机。为了隐瞒真相,杰克谎称柜子内埋葬的其实是他的一条名叫“科斯莫(Cosmo)”的爱犬。早已有所察觉的德里克因此感到自己被排斥在外而很不愉快。为了抵制德里克的闯入,朱莉与杰克发生了乱伦。恼羞成怒的德里克用一把大铁锤砸烂了孩子们母亲的水泥棺材,并叫来了警察。结尾,四个孩子无助地躲藏在小房间内,相依在一起,重温父母健在时的温馨岁月。此时,警车停在屋外,蓝色的警灯照射在墙面上,楼下传来砰砰的关门声和脚步声。最后,孩子们挤到婴儿床边,朱莉弯腰吻了吻汤姆。“好了!”她说,“睡得不是很好嘛!”(5)故事戛然而止。

从以上内容来看,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故事无疑是惊世骇俗的。然而,这一惊世骇俗的故事勾起读者的更多的是同情,而非反感。四个孩子在面临家庭巨大变故时所表现出的不寻常的冷静与克制,以及在没有成人照看下的生活处境之艰难,令人痛心!面对这样一个事件,我们究竟要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评判它呢?似乎用任何一种正常社会的道德准则来评价都是不准确的,并且任何一种来自外界的道德评价——对这四个孩子来说——都是残忍的。这也是为什么《水泥花园》这部小说会在读者和批评界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很大一部分原因。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杰克与姐姐朱莉之间的乱伦可以说是最具争议的情节之一。对小说中四个孩子的成长困境,特别是对其中的乱伦情节,学界有多种解读和评价,但我们很难找到一种最准确的,最合理的解读和评价。学界一般认为,《水泥花园》展示了人伦的悲剧、秩序与常理的崩塌、文明的破坏等等,多从伦理角度解读这一情节,应当说,这些解读都有其合理性,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多样的解读其视角并不多样,很少有超越伦理学角度的解释。小说中的情节在现实意义上理解,自然是惊世骇俗的,然而,作家麦克尤恩在《水泥花园》中却并非是以一种令人生厌的笔触来描述乱伦。相反,乱伦在作家的笔下显得温情与和谐。本书认为,《水泥花园》中的乱伦情节不仅不代表秩序的破坏,反而意味着某种秩序的重建。因此,《水泥花园》中四个孩子的所作所为其实是对现有的社会秩序的一种积极的抵抗,而非消极式的道德堕落或自我沉沦。《水泥花园》所展示的无疑是一场非同寻常的家庭悲剧,那么面对这一不寻常的家庭悲剧,我们显然不应从“寻常”视角出发来做出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