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结语

中外小说成长主题经历了漫长的流变。简单地概括,成长主题的流度有两大特点:“逐渐明朗的人本特色”和“日趋多元的价值表达”。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基本上符合这两大特点,但其在表达成长主题的方式上却与以往的小说有所不同。这既可以理解为是对传统的成长主题的叛离,也可以理解为现当代小说成长主题的变奏。

在某种程度上,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延续了现当代小说成长主题的多元价值表达。20世纪一些成长主题小说相比此前在形式上或内涵上都有一些新的特点。如在形式上,主题的表达更为碎片化,故事情节的设置更为跳跃,而传统的成长主题以刻画完整的成长过程为主;在内容方面,20世纪成长主题则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解放、性意识的启蒙和身体的成长,而传统的成长主题则只局限于人物的思想和心理方面的成熟。这些特点在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里都有所呈现。伊恩·麦克尤恩早期所创作的所有短篇小说以及大部分成长主题的长篇小说其关于人物的刻画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相较于传统的成长主题这当然是一种叛离,但对20世纪以后的小说来说,断片式的表现手法却显然比全景式要更为常见,从这个角度来看,麦克尤恩小说的成长主题并没有太过于偏离时下的文学主流。在内容方面——以《水泥花园》为例,这部小说涉及了性启蒙、身体的发育等多方面的成长,同时,读者从小说中还可以看到其他作品的影子,比如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比如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说明作者伊恩·麦克尤恩确实有意识地想要在成长主题上寻找突破,但另一方面,这也只是展示了成长主题在旧有框架内的多种表达方式。

麦克尤恩小说的成长主题最鲜明的突破之处其一在于题材。麦克尤恩的作品所涉及的题材之广,其所触及的社会议题之多非同一般。麦克尤恩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甫一问世就被指“惊世骇俗”,其所涉及的禁忌题材包括:乱伦(《家庭制造》)、畸变(《与橱中人的对话》)、猥亵(《蝴蝶》)、谋杀(《蝴蝶》)。而麦克尤恩冷静、客观的笔调使得作品整体的气氛更为阴郁,隐藏在人物内心的情感也显得更为惊骇。短篇小说集《床笫之间》则更为大胆,涉及性虐(《色情作品》)、恋父、女同性恋(《床笫之间》),但较之前者要更为接近现实。同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对禁忌题材的深入较之此前的短篇小说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后的《只爱陌生人》再次涉及同类题材(男同性恋、虐恋、谋杀)。直到《时间中的孩子》,麦克尤恩的创作风格才逐渐明朗:《时间中的孩子》涉及政治、物理学、社会学题材;《黑犬》与《赎罪》涉及历史题材;《在切瑟尔海滩》则涉及两性与婚姻,但题材已不那么“禁忌”;《儿童法案》涉及法律、宗教。新世纪以后,“伊恩·麦克尤恩逐渐将创作触角伸向英国社会的各大职业阶层,引发广泛关注”,(1)比如《星期六》中的医生,《日光》中的科学家,《甜牙》中的间谍,《儿童法案》中的法官。这从侧面反映了麦克尤恩小说的主题的多元和丰富。

从最初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到《儿童法案》,麦克尤恩小说成长主题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特点以及其流变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麦克尤恩在成长这一主题上的创新。

早期麦克尤恩小说并不刻画人物动态的成长过程,而是着重于描写人物在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生活场景中的那一个特定的成长状态。如短篇小说《家庭制造》仅仅讲述了14岁叛逆少年在比他大一岁的伙伴雷蒙德的“教导”下初尝禁果,在家中与10岁的妹妹演了一出模拟交媾的闹剧;再如《夏日里的最后一天》中仅仅是小主人公对这个夏日中所发生的事件的叙述和对主人公生活中几个零星片段的回忆;《蝴蝶》只涉及了某一天早晨发生的事件的回忆,除此以外甚至连主人公自己的身份都未提及;《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同样只涉及一个假期发生的故事;长篇小说《水泥花园》中糅合了之前几篇短篇小说的元素,但是其场景设置同样是单一的,时间跨度上也仅仅只有一个夏天。就这几部小说的特点来看,虽然它们与“成长小说”这一类型小说相去较远,但它们都无疑都属于“成长主题”,描述的是未成年人的非常态成长。在这一阶段小说的成长主题中,作者想要呈现的重点在于人物的成长状态或阶段性的成长特征。作者冷静、客观、细致的叙述风格使得其笔下的人物更像是显微镜下的病理学样本切片。

相较而言,麦克尤恩后期的作品则预示着某种回归。如我们在小说《赎罪》中既能看到简·奥斯丁式的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子,又能看到弗吉尼亚·伍尔夫式的意识流叙述风格,同时也能察觉其中所糅合的现代与后现代的表现手法。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它既不是“简·奥斯丁”,不是“亨利·詹姆斯”,也不是“伍尔夫”,这就是伊恩·麦克尤恩自己。这种整体创作风格的转向就是所谓的“折衷主义”文化倾向。麦克尤恩后期小说与前期的小说相比,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小说中人物的成长开始从早期的“幽闭”模式转向“敞开”模式。在早期的小说中,不论是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都在反复刻画一群生活于一个封闭环境下的人物的成长状态。如《夏日里的最后一天》,在该短篇小说中,我们只看到嬉皮士(大人们)不停地早出晚归,却丝毫看不到一字一句对外部社会的描写。再如《水泥花园》,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水泥花园”本身就象征着家庭与外界的隔离。相反,从小说《时间中的孩子》开始,“内向型”的、“幽闭式”的成长书写逐步开始融进社会、政治、历史元素。

总体上看,麦克尤恩的创作从先锋趋向保守,但他的保守并非是一味回到传统,而是体现出一种兼收并蓄的“折衷主义”特征。就这一特征来说麦克尤恩的创作显然受到了一大批文学先辈的影响,但正如余华所评论的:“一个作家的写作影响另一个作家的写作,如同阳光影响了植物的生长,重要的是植物在接受阳光照耀而生长的时候,并不是以阳光的方式在生长,而始终是以植物自己的方式在生长。”“文学中的影响只会让一个作家越来越像他自己,而不会像其他任何人。”(2)麦克尤恩小说的成长主题亦是如此,它既具备20世纪主流文学成长主题的特点,又在这个基础上呈现其自身独特的风格。也许正是这一特点,才使得麦克尤恩的作品独具魅力。


(1) 尚必武:《儿童福祉的意义探寻与守护方式:麦克尤恩新作〈儿童法案〉中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3期,第53-63页。

(2) 余华:《麦克尤恩后遗症》,《作家》2008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