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前期创作

第一节 前期创作

在麦克尤恩第一部短评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八篇短篇小说无一不是表现出与传统之间巨大的割裂和对立。这种与传统的割裂与对立最鲜明的体现就在于小说的创作题材。小说中触目惊心的场面,惊世骇俗的情节,任何一位熟悉传统英国小说的读者读到它都会为之战栗。也正是基于同样的理由,早期麦克尤恩小说常常被学界解释为“新哥特小说”,伊恩·麦克尤恩成了媒体口中的那个“恐怖伊恩”。麦克尤恩在其早期作品中所营造的那种恐怖、阴暗、冷酷的氛围与欧洲18世纪哥特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处,理解为“新哥特小说”也不无道理。然而,麦克尤恩作品所引起的惊骇,与传统哥特小说或现代“新哥特小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麦克尤恩所描述的这种恐怖恰恰源自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种种为人所忽视的细节,这种恐怖即被揭去了粉饰的现实本身,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现实的“表象背后的真实”。因而麦克尤恩在其作品中所传达的那种恐怖使读者受到的震撼程度要远超过传统哥特小说中的那种恐怖。所谓的“后现代哥特式”其意义正在于它的“后现代”,“哥特式”仅仅只是外表。

正如瞿世镜教授所指出的:“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且使他获得文学批评家们的青睐?确切的答案是由于他清晰有力地描绘和说明了当代英国社会。错误的答案是他的作品导致了激烈的争论。他的作品涉及谋杀、乱伦、变性癖、虐待狂、骚扰儿童、家庭崩溃等令人困扰的题材。有人因此就把麦克尤恩描绘成愚蠢的性别歧视者,甚至把他的作品视为狂暴的色情文学。他们的错误在于忽视了麦克尤恩异常迫切的道德意图。在20世纪末的西方社会中,贫困与纵欲并存,人际关系扭曲,生态环境破坏,文化失去规范,艾滋病流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描绘阴沉恐怖的场面,表现心灵与性爱的危机,实在是具有揭示社会痛疾、探讨人类生存困境的严肃意义。”(1)

因此,从根本上说,麦克尤恩最初的这八篇惊世骇俗的短篇小说乃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但这种现实主义的写法所传达的内容和其所描绘的现实极具时代性,它与当代社会的后现代转向有密切的关联。换句话说,麦克尤恩最初的这几篇短篇小说其后现代的特征更多的并不在手法,而是在于其所描绘的现实本身。麦克尤恩在小说中所描绘的现实恰恰是后现代主义席卷之下,道德崩坏、秩序混乱、文化危机的现状以及欧洲人在面临这一状况时的困惑与不安。瞿世镜教授对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作如此的评价:“他的文笔冷静而精确,善于极简洁的描绘来栩栩如生地展现奇特的景象,他对于那些被社会所抛弃的、自甘堕落的人物细腻而又恐怖的描绘给读者所留下的深刻印象绝不会在令人震撼的第一阵心理快感之后烟消云散。”(2)诚如瞿教授所言,在《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这部短篇小说集中,麦克尤恩以极其简洁细致的笔调描绘了社会边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而这些特殊人群正是此前现实主义文学所忽视的。在《家庭制造》中,麦克尤恩塑造了一对整日混迹于社会底层的叛逆少年,生动地呈现了他们对成人世界的困惑、迷茫、渴望、鄙夷等多重复杂而矛盾的情感;在《与橱中人的对话》里,作家将个体脱离母体之后飘荡于社会之中的那种精神上的无根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蝴蝶》中,麦克尤恩则真实地表现了畸零人渴望融入人群的孤独感受。另一方面,这些体现着“温情关怀”的主题却是通过对禁忌题材的表现而得到传达的:例如《家庭制造》中的这个叛逆少年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讲述他与伙伴雷蒙德二人闯荡社会的经历,其目的却是为了解释其与十岁的妹妹发生乱伦关系的理由;而《蝴蝶》中的畸零人则直接是一位猥亵少女的谋杀犯,他那面对死亡的令人窒息的冷漠与无情无法不令人感到恐惧与惊悚。如此多元的人性特征重合在同一个角色身上,这些复杂而多面的元素同时构成了麦克尤恩短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几种截然不同的叙述以其独特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正如余华所评论的:“这就是伊恩·麦克尤恩,他的叙述似乎永远行走在边界上,那些分隔了希望和失望、恐怖和安慰、寒冷和温暖、荒诞和逼真、暴力和柔弱、理智和情感等等的边界上,然后他的叙述两者皆有。就像国王拥有幅员辽阔的疆土一样,麦克尤恩的边界叙述让他拥有了广袤的生活感受,他在写下希望的时候也写下了失望,写下恐怖的时候也写下了安慰,写下寒冷的时候也写下了温暖,写下荒诞的时候也写下了逼真,写下暴力的时候也写下了柔弱,写下理智冷静的时候也写下了情感冲动。”(3)

麦克尤恩小说中恐怖与温情、暴力与柔弱、低俗与优雅的结合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抑或是其后的现代主义小说都有着鲜明的区别,尤其是麦克尤恩对小说中人物角色的选择和塑造具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关于后现代文学的特征,有美国的后现代主义批评家欧文·豪针做出的如下解释(虽然欧文·豪主要的是针对美国后现代小说做出的评价),欧文·豪认为“战后的美国社会在50年代的丰裕条件下已变得杂乱无章;他看到了传统的权威中心的腐烂,传统的风俗礼仪被忽视和堕落,消极厌世情绪到处可见,而牢固的信念和‘事业心’却荡然无存。结果,他称之为的后现代小说中的人物往往缺乏社会目标,因而变得虚无,在世界上随波逐流,漫无目的,在这个世界上,由传统和权威确立的社会关系也悄然不见了。”(4)美国战后物资丰裕的社会现状恰与六七十年代的英国社会颇为接近,或者反过来说,英国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发展现状对应了欧文·豪所面对的当时的美国社会。麦克尤恩笔下的荒诞、恐怖、冷酷与幽暗其背后反映的正是后现代社会权威中心的腐烂、传统礼仪的堕落以及由传统和权威确立的社会关系的消逝。虽然,欧文·豪的后现代准则似乎已经过时,但他对后现代小说所做的判断对我们而言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且,当我们读到麦克尤恩小说中那种冷酷、病态、畸形和反常的人物时,也很难不将其与欧文·豪的这一判断联系到一起,他认为:“后现代作家的创作全然摒弃了英雄和英雄人物的冲突;他只能虚构他所生活的世界上的那些‘极度畸形’和他那‘极度飘忽不定的’经历之‘病态’。”(5)当然,麦克尤恩的创作与其所描述的情况有所区别,例如在一些短篇小说中,麦克尤恩所塑造的仅仅是那些陷入极端境遇的普通人,在另一些短篇小说中,作家所塑造的人物虽为边缘人,但其病态或畸形皆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所以,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主人公比起其他后现代小说要更具普遍性。正如麦克尤恩本人所说:“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很多都是边缘人,孤独不合群的人、怪人,他们都是和我有相似之处。我想,他们是对我在社会上的孤独感,和对社会的无知感,深刻的无知感的一种戏剧化表达。”(6)因此,麦克尤恩早期的短篇小说中表达的与其说是那种后现代社会的病态与畸形,莫如说正是普通人、正常人在社会中的困惑、无知与不安。

《床笫之间》这部短篇小说集,其中所收录的短篇小说题材之禁忌、笔调之阴暗、氛围之恐怖与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相比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更重要的,前者所收录的七部作品其叙述的边界比之后者要更加广阔,风格较后者也更为多元。在这部集子中,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低俗文化与高雅文学的糅合:《色情作品》的内容正如其标题所暗示的,全篇充满了暴力、露骨的脏话、色情的场面、对性欲的描写;《一只豢养猿猴的沉思》以一只性猿猴的视角讲述一场人兽恋;临死前的高潮关于一位有恋物癖的男人对一具时装人偶疯狂的性欲;单篇《床笫之间》隐约暗示同性恋和父女乱伦的情节,等等。这些原本只可能出现在通俗小说中的题材出现在了麦克尤恩的小说之中,而《床笫之间》这部集子中的作品的一如此前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所收录的小说,具备精巧的结构,充满张力的叙述、简练的语言、精确的用词、优雅的句式,俗与雅就这样混杂在一起。短篇小说集《床笫之间》中的所有故事正像其他许多后现代小说一样,消解了低俗与崇高的界限,打通了不同体裁之间的隔阂,如费德勒所评价的,“从西部小说、科幻小说、色情文学以及其他一切被认为是亚文学的体裁中汲取养分”,“填平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7)不过,尽管麦克尤恩的作品有着明显的后现代风格,但在其中我们仍很难看出一般被认为是后现代小说所具有的“反艺术”和“反严肃”(费德勒语)特征,至少在《床笫之间》这部集子中,这种特征并不明显。一方面,麦克尤恩在这几个单篇中有着极为明显的严肃的道德意图,另一方面,在这些小说中,麦克尤恩意图鲜明地要探索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在这一点,麦克尤恩更像是一位典型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例如《两断片:199-年3月》的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息,作家用极其细致的笔触,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近乎为末世的混乱图景,行文颇有卡夫卡小说的特点。在该单篇的两个断片的前一断片“星期六”中,一对父女行走在仿佛在一场瘟疫结束之后的街头目睹了一幕幕荒诞的场面。通过这对父女的视角,小说将现实与想象结合,展示了未来的伦敦城秩序毁坏,文明崩塌的后现代场景。例如下文这一段对市政大楼附近场景的描写:

“市政大楼矗立在一大片平坦的硬地上。婴儿车在绿色的草根上颠簸着。地基的石头开裂了,逐渐下陷。人类的废弃物在这片平地上堆得到处都是。腐烂后被踩到在地的花草,压扁后当成床铺的硬纸盒,残余的灰烬,烘烤过的狗猫的遗骸,生锈的罐头盒,呕吐物,废轮胎,动物的粪便,应有尽有。地平线上布满那高耸的钢筋和玻璃的垂直立面,现在已是难以回想的旧梦。”(8)

在这段文字中,象征人类理性的市政大楼矗立在一片荒原之上,而地基的石头开裂,下陷,隐喻人类文明的基石不再牢固。主人公触目所见尽是腐败、灰烬和残骸,这个城市昔日文明的秩序成为难以回想的旧梦。小说中的这一段描写很容易使人想起加缪小说《鼠疫》中瘟疫席卷下的种种混乱场景。小说字里行间隐隐透露出作家麦克尤恩对文明发展的担忧。再如《一只豢养猿猴的沉思》在叙述视角和叙述手法上,明显带有对卡夫卡《一份为某科学院写的报告》的戏仿的成分,充塞着荒诞的气息。

在另一个篇目《来回》中,麦克尤恩通篇以意识流的手法分别从两个主人公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梦幻般的情节。是现实还是梦境?来回是什么?主人公是谁?两人是什么关系?他们在哪?主管是谁?一切都信息都悬而未决,但读者却仍可以从意识流之中感受到慵懒、疲惫、困惑、无力、恐惧等种种复杂的情绪。对于《来回》的主题,评论界一直众说纷纭。不过,在这样的作品中,主题似乎不是最重要的。在《床笫之间》这部集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在处理类似的题材时,对种种后现代写作技法已经驾轻就熟,而这些技法在以后的创作较之前期会更加自然地融入作品当中,《水泥花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第一部长篇小说,《水泥花样》几乎是此前所有短篇小说的综合体,小说的主题、场景、题材、手法与此前的作品皆有关联。《水泥花园》中,四个孩子所组成的这个家庭犹如一个文明的孤岛,矗立在一片荒原之上。《水泥花园》为读者展示了传统共同体文化的衰落的画面,表现了后现代社会的文化危机。在这部作品中,麦克尤恩表达了对社会内部文化的断裂和撕裂的担忧。虽然《水泥花园》只是麦克尤恩第一部长篇小说,但其不论在手法上和内容上在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都是一个巨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