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成长之“主体”论
第九章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成长之“主体”论
在此前,我们谈到,人的成长必然地要与人的主体的生成、主体性的凸显联系在一起。具体地,成长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在宏观的层面,也即将主体作为形而上的独立整体来看,成长包含着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发现,主体意识,身份认同,价值表达等多种意涵。在微观的层面,即将主体视为一个有层次结构的多元体来看,成长则强调个体的精神结构的动态过程,强调认识的发生、思维的发展。虽然主体性在宏观和微观这两个层面上其所强调的意义多有不同,然而在具体的事例中,两个层次并不是界限分明的,两者的边界常常是模糊的,且存在相互交叉、相互指涉。譬如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中,自我(ego)所遵从的现实原则必然地要受到社会伦理规范的制约,自我对本我(id)的监视本身就意味着人的社会性自我对生物本能的压制,也就是说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三重人格结构其各结构之间的冲突和斗争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的影响。再譬如在拉康的理论中,主体的生成与自我的认同密切相关,人通过认同于某个形象而不断地调整自我的认知,借此而建立自身的主体意识,这就意味着人的主体性是与同处于社会中的他者的不断的交往的过程中而形成的。因此,成长常常既涉及宏观层面的主体生成,也涉及微观层面的认知发展。
我们再回到艾布拉姆斯的定义,在艾布拉姆斯给出的“成长小说”定义中:“叙述主人公从童年开始所经历的各种遭遇——通常都要经历一场精神危机——然后长大成熟,认识到自己在世间的位置和作用。”可见,艾布拉姆斯将“认识到在世间的位置和作用”作为成长的重要标志。同样地,巴赫金在他所列举的五类成长小说中,都将人物与世界的关系作为成长主题的重要表现,例如他提出在第五类成长小说即与历史紧密相连的现实主义成长小说中,“他(主人公)与世界一同成长,他自身反映着世界本身的历史成长”。(1)约斯特更是直接指出:“(成长小说)这一类型可以解释为自我与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2)伽达默尔所谓的教化是在与他者的对话中发现自己,实际上正是强调了一种主体间的联系,具体而言也即人之在社会之中的自我认识。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对主体所起的作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在以上我们所介绍的麦克尤恩的小说中,成长即主体的生成与社会更是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之中。在有的篇目中,社会对成长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在有的篇目中,社会对成长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在有的篇目中,主体依赖于这个社会;在有的篇目中,成长表现为主体融入社会;而在另一些篇目中,成长则表现为主体对社会的反叛。在麦克尤恩的这些成长主题小说中,成长几乎可以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这个社会的原本不为人知和为人所忽视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