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8岁的董明珠如同一个销售传奇,销售业绩直线上升,直接蹿上了格力电器之首。她的名字、销售量在传遍了格力电器时,46岁的朱江洪也正处于自己事业发展的高峰期。
和董明珠不同,朱江洪是个地地道道的珠海人,比董明珠早两年来到格力电器的前身——海利空调厂。生于1945年的他,25岁从华南工学院毕业,先被分配到广西的百色矿山机械厂做技术员,随后又升为百色矿山机械厂的厂长。1988年,朱江洪被调回珠海,在海利空调厂做技术员,1991年他成为海利空调厂的厂长。
朱江洪任海利空调厂厂长的时候,海利空调厂还是个烂摊子,厂子不仅规模小,而且产品质量也一般,销量更是上不去。在他升任厂长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他下定决心,先解决技术和质量问题。
那年,从海利空调厂出货的一批空调遭到了客户的不断投诉,称空调买回去后使用起来噪声很大,有人甚至还调侃说,用海利空调以后晚上就像睡在起飞的飞机舱里。
这样的调侃和投诉让朱江洪很难堪,也让他觉得对不起客户,他立即调查出现问题的原因。经检查发现,原来是在运送一批空调零部件时因为震动使一些铜管发生了变形、折断,受损的零部件装进空调后便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如果放在以前,事情发生后肯定只是将有问题的空调退回来,维修后再推向市场,但技术员出身的朱江洪并没有这么简单了事,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严把质量关,让产品质量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朱江洪带着技术团队解决了产品问题,为了能让人们忘记质量不过关的“海利”空调,使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朱江洪和他的两名助手决定给新产品起个名字,他们翻了一天辞典,起了很多名字,但没有一个让他们满意的。
最终,他们看到“gree”(快乐)这个单词时突然灵机一动,觉得不如叫“格力”。“格力”不仅有英文“快乐”的意思,而且还有“格外有力”之意,同时也可以引申为“人格魅力”。
这个名字不仅让朱江洪和他的两名助手满意,集团领导也很喜欢,并让下属厂的产品全部打上了这个牌子。后来,原本只属于空调的“格力”品牌也就成了格力集团所有产品的名称。
“格力”这个品牌的应用非常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是产品质量、价格、品种、声誉、形象和服务水平的竞争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完全转化为品牌之间的竞争,甚至已经出现了谁先创出知名品牌谁就能称霸市场的局面。
当然,有好名字,产品也要有好质量,只有这样,这个名字才能形成一个品牌。当时,因为分体式空调存在噪音大等问题,国内的空调多以窗式为主。朱江洪和技术团队决定先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使制冷剂里的氟利昂泄露得到了控制,降低了分体式空调的噪音,使格力空调不仅外形美观、占地小,噪音也很小,让原来只组装窗式空调的格力有了分体式空调。这一做法奠定了格力起飞的基础。
董明珠的销售能在安徽一炮打响,与格力空调在质量上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同样分不开。
总之,1992年的格力空调如同一匹黑马闯入市场,不仅因为董明珠优秀的营销策略,而且还有朱江洪对产品质量的把关,两人强强结合,各把一关,才有了格力的腾空而起。
朱董两人合力改变了格力电器的命运,不过那时候他们只是隔空“合作”,并没有面对面地交流过。
朱江洪真正像大浪淘沙一般淘到董明珠这个“珍珠”,是因为1992年秋天那次赴华东考察。
那时候,格力的销售额在经济一般的安徽达到了1600万元,而在与安徽相邻的富裕省份江苏却只销售了300多万元。两个省份的巨大差异引起了公司领导的注意,促使朱江洪有了华东之行。
1992年秋天,朱江洪的华东之行首站就是安徽。
当时,销售最好的铜陵经销商在得知格力老总要来安徽考察后,热情地派车供朱江洪考察使用。作为格力空调在安徽的驻地销售员,董明珠自然会全程陪同,带着朱江洪在安徽各地跑,了解情况。
一路上,董明珠和朱江洪听到的都是对格力空调的溢美之词,当然,更多的是夸奖董明珠。其中,铜陵的一个经销商说,他虽然没有去过格力在珠海的总厂,但他为什么会选择销售格力空调,就是因为格力的业务员好,他想格力的业务员都这么负责、这么有水平,那么总公司的管理一定不会差,所以他相信格力品牌。
“我相信,格力空调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国知名品牌的!”经销商最后激动地说。赚得盆满钵满的他,对董明珠、朱江洪甚至格力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在安庆,朱江洪同样听到了对董明珠的赞美:“你们格力的业务员水平很高,做事不怕辛苦,帮了我们很多忙。格力一定会越来越好的,谢谢朱总培养了这么能干的业务员,还让我们幸运地碰上了。”
那位合肥的汽贸公司老总更是朝董明珠竖起大拇指。“做生意这么多年,我相信我的直觉、我的眼光。董明珠帮我分析市场,教我们如何销售,太有用了,全用上了!让我们一下子多赚了几十万元!真不错!”汽贸公司的老总不停地啧啧称赞。
朱江洪听到那么多经销商夸董明珠,心想这应该就是安徽市场做得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