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4

漫长的阴雨结束于6月21日。

这天董明珠还在医院里,当火辣辣的太阳从玻璃窗透进病房时,董明珠激动得坐卧不安,她无法在医院的病床上再躺下去,直接办了出院手续。对她来说,此时不管医生说什么,即使病况再危险,也阻止不了她的离开!

从医院出来后她没有回家,而是去了格力在南京的办事处。

此时的骄阳对董明珠来说就是火热的希望。抬头看着太阳,她内心里所有的阴云都消失了,那一刻,她觉得太阳是那么美。

开心和快乐需要找人分享,董明珠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朱江洪,告诉他今天南京很热,长江一带很可能都会热起来,这条线可以加紧发货了。

“特别是武汉和重庆,这两个火炉城市可以多发些货,我敢保证,一定会热销的。”董明珠兴奋的声音变了调。

朱江洪在电话那头一阵苦笑,他告诉董明珠,他也一直在关注着全国的天气,在得知南京放晴后,他也给武汉和重庆那边的业务员打了电话,问他们需要多少货,可以趁这段时间发过去,可那边却说仓库的货堆得连路都没办法走了,暂时不要货了。

重庆和武汉本不关董明珠的事,因为她是格力驻江苏的业务员,但从整个企业着想,她还是想提醒一下。于是,她继续说了她的推断,并用肯定的语气告诉朱江洪,武汉和重庆那边积压的货很快就会销售完,一定要再发些货过去,不然到时候就来不及了。

朱江洪是信任董明珠的,同时他的想法也和董明珠不谋而合。于是,他没有理会武汉和重庆业务员的“暂时不要”,加紧推进向“九省通衢”发货的工作

果然,只过了三四天,两个火炉城市便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武汉和重庆的业务员这才慌了手脚,嚷嚷着多给他们发一些货。

在武汉和重庆还没热的时候,南京就迎来了炎热的夏季,从6月21日放晴开始,暴热一直持续到7月下旬。7月初的时候,南京的气温竟然高达39度,平时的最低气温也都在30度以上。

罕见的高温让百姓家里的椅子都成了热的,往水泥地上浇水很快就会被蒸发掉;一到夜晚,南京的广场上全都是铺着凉席乘凉的人;在学校里,7月正是大考之时,一到晚上,学生们在宿舍热得没办法睡觉,很多人只好跑到楼道或草坪上去休息;最热的时候,连大学生的考试都停了,有些学校还提前放了假,让学生们回家避暑;企事业单位更是忙着修改作息时间。

同时,防暑降温用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自然,作为最佳防暑用品的空调也就供不应求了。不用降价,不用宣传,不到一周时间,南京95%以上的商场、商店,窗式空调销售一空,就连中档的壁挂式空调也卖得所剩无几,很多积压空调在短时间里被抢购一空。

负责安装的工人每天忙得团团转,有时甚至要忙到深夜12点。

此时,作为格力在江苏的销售员,董明珠也忙得不亦乐乎。电话声不停响起,董明珠知道,这都是经销商打来的电话。有些经销商嫌打电话麻烦,便直接找上门来。当然,这次上门不是抱怨空调卖不出去,而是嚷嚷着问他们要的货什么时候能到。

其实那时董明珠也在为珠海总部什么时候能发货而着急,别说珠海总部,就是本应发往江苏的货也有很多被调去了武汉。

当然,将江苏的货调去武汉,朱江洪是征求了董明珠意见的。知道此事的人都说董明珠太傻了,说谁会不顾忌自己的利益,管其他地方?

面对别人的“指责”,董明珠还是微微一笑。她觉得,此刻的她首先是格力的业务员,然后才是格力驻江苏的业务员,她的一切做法都应以企业的大局为重。

1994年的夏天令人难忘。在这年的空调生产厂家中获益最大的无疑就是格力,因为在大家都降价销售的时候格力忍住了,那些先期拼命打价格战、以降价来消化库存的厂家到最后货却不够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格力空调热销。

格力既没有降价也没有薄利多销,而是在市场需要的时候充分满足了市场的需要,而且因为没有降价,给经销商的返利也高,销售格力的经销商也得利丰厚。

总之,1994年的空调销售战中最大的赢家是格力、格力的经销商、格力的业务员。几方得利,皆大欢喜。

经历了降价大战、销售旺季大战后,董明珠认定了一点,那就是在任何时候分析市场,首先要客观冷静,以大局为重,不能掺杂任何私心杂念。掺杂的私心杂念太多,必定会影响分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进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经过1994年的这一役,进口空调的优势开始慢慢减弱,国产空调渐渐占据了市场的主导位置。究其原因,是因为国产空调在质量、服务上都开始加强,在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方面也做得越来越到位。相反,很多以前打着进口空调旗号的产品并非货真价实,即使货真价实,也因为维修点太少而在售后服务上被客户放弃。

1994年的空调战考验了格力,考验了董明珠。经受住考验的格力便以南京为点,向江苏各地辐射,全面打开市场。格力的销售额与春兰、华宝开始不相上下,三家在江苏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江苏市场的彻底打开让董明珠的业绩和知名度噌噌上涨,已经不局限于在格力是“大红人”了,她成了空调行业的一颗璀璨明珠,了解和听说她故事的人都在私底下称她为女强人、拼命三郎。有家日本媒体在报道她的时候,还称她为“中国的阿信”。

回首董明珠在格力的这几年,她从1991年进入格力,当年和老业务员一起将安徽的年销售额做到了300万元,占公司销售总额的八分之一;1992年,自己一个人独立销售800万元,占公司销售总额的八分之一;1993年,一个人独立销售5000万元,占公司销售额的六分之一;1994年的1.6亿元占公司销售额的五分之一……

这些数据说明什么?说明董明珠和格力公司就像孩子一样,一起慢慢变得强壮……4年里,董明珠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稳步前行,没有一脚踩空,更没有走错一步。

1994年,格力进入中国首届国产名牌空调综合实力20强名录,成为中国首届十大国产名牌企业之一。

董明珠当仁不让地成了格力最有名气也最有能力的金牌销售员。如果问董明珠为何会成为金牌销售员,除了她的努力和坚持外,很大程度来自于她对市场的准确判断。

为什么董明珠会做出与其他厂家不一样的市场判断?是经验吗?当然不是,因为董明珠做销售才不过4年的时间。是运气吗?更不是,运气不会永远眷顾她。那是什么呢?是她敏锐的观察力,是她的真诚执着和坚韧,是她“多赢”的思维为她赢得了市场,赢得了人心。

面对无尽的赞誉,董明珠总是谦虚地将其归功于朱江洪对她的信任,她说如果没有朱江洪的多谋和善断、没有他的谦逊,她一个普通业务员的营销策略是不会被重视和采纳的,也就不可能有她的成功。

董明珠怀着感恩的心对待格力、对待格力的领头羊朱江洪。她说,她要用她的业绩来回报格力、回报朱江洪。

机会来了。就在格力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格力内部迎来了一场危机。这场危机再次让董明珠成了“灭火队员”,让她成为朱江洪面对危机时首先亮出的一张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