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

“格美大战”后,格力成为国内当时唯一可以成功摆脱家电连锁巨头控制的企业,格力组建的“格力模式”自营销售渠道也成为很多家电企业争相效仿的榜样。

“格力和经销商的合作原则是忠诚、友善、合作、共赢,绝不允许一家经销商利润通吃,一家独大。以国美为代表的大卖场就是‘从我路上过,留下买路钱’,因此,我决定,他们一天不接受格力的价格原则,格力就坚决不在国美卖场销售产品!他们有什么?无非有一个大地方,那地方还是租赁来的。如果我们自建营销渠道,照样可以!”

她的这种做法当时曾被很多人视为“不自量力”,甚至有人嘲笑她,说她太笨。可董明珠不理会这些说法,她说大卖场的销售模式才有问题,因为他们以强欺弱,觉得全国他们最大,整天想着把其他店铺吞掉。这种狂妄的心态和做法是不理智的,也不现实的,更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

董明珠和国美闹翻后并没有影响格力销售额,她的“格力模式”后来也被海尔、美的、志高等电器同行模仿,证明了她的观点是对的。

后知后觉的电器商们说得没错,董明珠确实非常有战略眼光。

就在电器行业的同行们纷纷称赞董明珠的时候,董明珠却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她说,自己脱离国美,销售额没有受到影响,这是很多同行都看在眼里的,可没有一家厂家去和国美处在一个平台上谈判。为什么呢?她想了很久,最后想明白了,这不仅是因为连锁卖场“店大欺客”,更主要的原因还在生产厂家身上。

“这些生产商不笨,他们不是看不出来,而是不敢和国美闹崩、对抗。格力为什么敢这样做?很简单,我们的产品有好品质,你国美不卖我们的,老百姓还是要买。有消费者,我们什么都不怕。可有些生产厂家不是,他们如果不依赖国美这个大平台,就无法将他们的产品‘骗’出去。”

董明珠这句话说得尖酸刻薄,因为她用了“骗”字。她说,之所以用“骗”字,是因为这些生产厂家对自己的产品没有信心,所以只想借助国美等大卖场来“推”自己的产品。这些生产厂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而产品质量是销量最重要的保证。

“为了‘推’出自己的产品,厂家不断降价,到最后没有利润怎么办?当然是偷工减料,然后就会进入一个恶性的经营循环中。”在董明珠看来,一些大卖场垄断销售终端逼生产厂家降价让利、操控市场价格,时间长了,就会让生产厂家变成大卖场的代工厂,生产厂家没有了自主权,一切要听从大卖场的“指挥”,最终会导致生产厂家萎缩甚至消失。

有人认为,董明珠一直坚持格力“不降价”原则,是她不愿意“吃亏”,其实恰恰相反,格力一直信奉的是“吃亏人常在”原则。比如,格力空调通常比其他品牌的空调重几公斤,粗略算一下,铜按每公斤20元来算,5公斤就是近百元,格力一年能卖上千万台空调,成本比其他品牌的空调高出多少,不言自明。

“格力是要做百年品牌的,所以产品质量一定不能打折扣,材料一定要选用最好的。”董明珠说。

正因为如此,格力空调挂在室外,风吹雨淋都不会生锈。也正是因为格力的产品有质量保证,才让董明珠在与商家的合作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想要掌握话语权,就要做好自己的产品,只有有了好品质,才有同卖场叫板的权利。”对于董明珠的这句话,当时业界也曾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她有失偏颇,因为他们觉得生产商应该听取大卖场的意见,因为大卖场是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大卖场最清楚消费者需要什么。

对此,董明珠解释说,她觉得企业确实需要跟流通领域加强沟通、合作,但前提是这个流通领域本身有好的职业道德。

像是为了验证董明珠的正确一样,就在国美将格力空调全部清场后不久的3月20日,有家叫大中电器的卖场找到了格力,与格力签下一份包销18亿元空调的年度协议,预计年度总销量将达到8万台。

2006年9月,国内一家电器行业巨头曾发感慨说:“国内家电大连锁商近几年来显现出超强的吞吐能力,因为其销量非常大,国内家电制造企业不得不屈从于大连锁商的要求,却距离企业最根本的东西——顾客的需求越来越远。”

董明珠之前的判断居然再次一一得到了应验。为什么董明珠有如此先知先觉般的准确判断?这都源于她那最质朴的、最简单的信仰及理念。如今,很多人崇尚复杂,即使简单的事也要搞复杂才会相信,殊不知,越是简单和质朴的道理越是正确的,而且正因为其简单质朴,所以更加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去捍卫和实践。

这也正应了一句话:将一种纯粹的理念自始至终贯穿于生活和事业中,通常需要付出极不寻常的代价。如今是个商业时代,然而这个商业时代正在慢慢从躁动和喧嚣中回归理性,回归的过程中有痛苦也有割裂,需要一些人去承受和担当。这些人就像那些在大浪淘沙中“淘”出的珍贵物品一样,要通过他们的执着和坚守努力奋进,来做这个时代的先行者,做这个时代前进的推动力。

董明珠无疑是大浪淘沙中最后留下来的精华。

“格美大战”留给很多人无数思考,有人将这场“格美大战”中国美失利的原因归为强势男人和更强悍的女人的大战。他们甚至说,因为遇到了更为强悍的女人,所以强势男人之间在商战中的那一套做法,在这位强悍的女人面前失效了。

这样的解释对不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每次说到董明珠的时候,黄光裕的眼神中便会露出一丝复杂的神情:这个执拗的、软硬不吃的女人让他感到害怕和敬佩,也有着“最崇高的无奈”。

董明珠处处表现得既像个破坏者,又像个创新者,她不断地打破营销领域里固有的游戏规则,然后又不断地根据自己的理念和需要,重新建立起新的规则,并让别人来接受这种新规则。

董明珠曾这样评价自己做营销:“这件事非常偶然,其实,我不该做营销的。”可见,董明珠怎么都不可能将自己的思维及行动仅仅局限在营销中,她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能做成的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