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说,董明珠如同那多彩的陀螺,一直沿着她的人生轨迹不停地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她经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而每次经受了压力和挑战后她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些认可又马上成为她人生陀螺的新动力,使陀螺旋转得更快……因此,她那一直旋转着的人生才会那么绚烂迷人。
可以形容董明珠的词很多,但首先跳出来的就是“不认输”三个字。董明珠的字典里没有“认输”两个字,她执着地坚守着一个信念:只要全心全力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你的人生就不会失败!
董明珠的人生不仅没有失败,甚至可以说已经功成名就,或者说,在2007年的时候她其实就已经功成名就了。2007年,朱江洪和董明珠因为对格力电器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激励他们,格力集团给了他们股权,此后他们便成了身价过亿的人。
听到这个数字是不是很羡慕,是不是觉得此时的她应该放下所有工作,去过奢华生活、去享受人生了?
董明珠可不这么想,她觉得“功成名就”这种说法会让人停滞下来、不思进取,她和格力还有更大的潜力可挖,还有更大的目标要去实现。
因此,面对“身价过亿”,她淡然处之。如果她满足于过亿资产的话,那么十几年前她就可以满足,因为那时就有企业想用百万年薪来挖她,她没有动心。
财富对董明珠来说是什么?只是纸面上的数字。她觉得,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为这个社会做了多大贡献,因为社会财富的增长是远远大于个人财富积累的。
这句话要是别人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会嗤之以鼻,觉得他是在吹牛,不是真心话,可董明珠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她说的是真的。
董明珠在格力不是为了钱。如果只是为了钱,她现在完全可以把自己在格力的股份卖掉。想想看,拥有亿万资产,加上非凡的商业才华、惊人的人脉,她完全可以年年上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可她没有,她既没有卖掉股份,也没有离开格力,因为她是格力人,她重视的是企业的发展,是格力品牌的发展。
在董明珠眼里,格力电器的发展不仅是为了企业,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作为格力的老总,她应该承担起这种社会责任。“能力越大,对社会和企业的影响也就越大!”董明珠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工作之余她更多地投身公益事业中,资助全国的自闭症儿童救助和治疗。
对于为什么要帮助自闭症儿童,董明珠说,她曾认识一个得了自闭症的小孩子,她知道这个病对家人来说有多痛苦,所以她想帮助这些家庭重获生活的勇气和力量。董明珠认为这是做了她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一件事。
这位以“强硬”“霸道”“六亲不认”闻名的女强人其实是非常温柔、非常有爱心的。可是为什么她给人的感觉总是有那么一股“狠”劲?这股“狠”劲,有人甚至说从她走路的姿势中就能看出来,说她每踩下去一脚都会给人一种“狠狠”的感觉。
“董姐的‘狠’,不仅仅是对别人,她对自己、对‘家人’更狠!”和她一起工作过的一些同事如此评价她。那么,她对家人到底有多“狠”呢?随便就能举出一个例子来,比如身为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却没有一个亲戚朋友在格力工作,甚至为了格力的利益,她能和亲人、朋友翻脸。
1995年,董明珠时任格力经营部部长,格力当时处在成长期,每到空调销售旺季货源都非常紧张。因此,有个经销商辗转找到了她的哥哥,想通过他拿到格力空调,还承诺事情办成了会按2%给他提成。
董明珠的哥哥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件事肯定没问题,便答应了,兴冲冲地从南京去珠海找她。没想到,董明珠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而且还当着哥哥的面给那位经销商打电话。
“是你找我哥哥的吗?”董明珠问。
经销商一听这话非常高兴,因为他觉得这个关系拉上了,所以连连说:“是呀!是呀!我还许诺给你哥哥2%的提成。”经销商说这话的时候颇有些邀功的味道,因为他觉得自己让董明珠的哥哥赚钱了。
“告诉你!不管是谁,不管找谁,都不行!从现在起,我要停了你的货!”董明珠说完,啪的一声将电话挂掉了。
董明珠哥哥的脸色唰地一下变了,他张张嘴,想骂董明珠几句,却一句都骂不出,只是扭头就走,走到门口时他停了下来,撂下了一句话:“从今往后,我再也没有你这个妹妹了!”
董明珠当时心里也很难过,但却没有叫回哥哥,也没有向他道歉,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做错。
之后,她还让那位经销商写了保证,说自己以后再也不走后门、找关系了。那一年,那位经销商做了7000多万元,如果按照2%的提成计算的话,董明珠的哥哥当年可以拿到100多万元。
“那是1995年的事,到现在都快20年了,我哥哥至今仍然不理解我的做法,不理我!他认为我手上有权力,却没有为家人谋利。”董明珠每每说起此事,都显得很无奈。
不过,即使亲人不理解,她依然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因为她觉得,如果当初她不制止这种行为,那么自己的哥哥也许发财了,但那些经销商会怎么看格力?怎么看她董明珠?他们很可能不会再去用心做市场,很可能只会将心思用在如何找后门上。
除了对亲人,对朋友她也一样,有朋友想通过她进入格力工作,都被她拒绝了。“即使他们有再好的能力,我也不会让他们来的,因为他们来了很可能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会有很多格力人让他们的亲戚朋友进入企业,所以必须从我这里开始杜绝!”
这种看似冷酷无情的做法实际上是董明珠在坚持原则。正是因为她坚持了这个原则,所以通过严格的管理,使格力电器从1995年起便没有了应收款,从1997年起没有从银行贷过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