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起电器业“大地震”的“格美大战”爆发于2004年2月21日,当时正是万物复苏之季,对空调市场来说,旺季马上就要来临,一向以薄利多销为原则的国美为了能在空调销售的旺季夺得先机,在没有征得格力同意的前提下,擅自将成都的格力产品进行了降价销售。
“绝不打价格战”“绝不降价”是董明珠销售的一贯原则,时任国美电器主席的黄光裕不可能不知道。不过,也许正因为他知道董明珠的脾气,知道即使征求她的意见也不可能得到同意,因此便来了个先斩后奏。当时黄光裕对“董明珠不可能翻脸”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销售网络遍布全国的国美对电器厂家来说绝对是不能失去的。
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董明珠正在北京参加两会,她当时有些愣了,因为她完全没想到国美会这么做。稍稍平静下来后,她马上给格力四川销售公司经理打电话,让他通知国美停止降价销售,还要求国美向格力道歉。
国美当时正是发展的鼎盛时期,怎么会听董明珠的话?虽然他们知道自己惹了一个不好惹的“刺头”,但国美北京总部还是毫不示弱地回应:绝不停止降价销售,绝不道歉。
“如果不停止降价销售,那就不要再销售格力!”董明珠火了。
黄光裕冷笑一声,在2004年3月9日向全国销售分支机构发布了“把格力清场、清库存”的决定。
电器界由此硝烟顿起,两家有名的厂商之间的“战争”怎么可能不引起震动。当时,格力是连续9年占据国内空调销售量第一的生产商,而国美则是有130多家连锁商城的全国最大的家电零售商。
这场“豪门之战”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同行们大多都抱着“隔山观虎斗”的想法在观望,很多人甚至开始打赌,赌这场战争最后谁会低头。当然,赌格力董明珠输的居多。
之所以觉得董明珠会输,是因为他们都知道董明珠的性格,知道她绝不会低头,既然不会低头,那么面对强大的对手,她就只能输了。
董明珠在那段时间觉得非常孤独,因为很多人都和她说:“像国美和苏宁这样的大卖场,哪个厂家敢和他们作对?格力要是得罪了他们,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她面前说得人越多,董明珠反而越清醒,她突然意识到,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对产品价格控制权的争夺,这是国美想破坏她定下的规则,重建销售规则的“战争”,同时还关系到双方能不能“诚信”合作。
冷静下来的董明珠非常强硬地回复了那些提醒她的人:“跟国美这样的大卖场合作,品牌厂家会死得更快!”董明珠冷静而强硬的一句话让大家怔了很久,还没等大家回过神来,董明珠下令:“停止向国美供货。”
这下轮到黄光裕傻眼了,因为他没想到董明珠居然真的会这么做、敢这么做。
他不知道,董明珠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她觉得国美虽然实力雄厚,销售网络也遍布全国,但在格力的销售额中却仅占不到1%的份额。就是说,即使不跟国美合作,格力的销售额也会保持40%的增长率,所以她不怕国美。
董明珠太清楚在和国美的对抗中格力自身所占的优势了。董明珠的强硬反应显然超出了黄光裕的意料,不过他还是觉得国美这样的专业店是格力电器销售的重要途径之一,董明珠自建的销售渠道只是销售方式的一个补充,“抵抗”不了多长时间。
让黄光裕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董明珠对此事的看法已经超越了企业利益的局限性。她说,国美跟格力之间发生的矛盾并不是黄光裕和她个人之间的矛盾,而是观念间的矛盾。格力之所以一直不愿意参与价格战,就是因为价格战会导致几方失利,比如因为价格低,消费者得不到好的服务;因为价格低,厂家和商家所获利润过低,有可能延缓企业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加快企业倒闭;企业倒闭又将造成很多人失业,国家的税收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企业的所有行为都要对企业本身及社会负责,企业经营虽然不能赚取暴利,但也不能不赚钱。这就是格力和国美之间的不同,两人对企业的发展理念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对董明珠来说,跟格力合作的人一定要和格力一样具有实现多赢的价值观,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都是错误的,所以在她发现国美的价值观和格力不一样,而且国美擅自降价是对格力的不尊重,也是一种不真诚、缺少诚信的做法后,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国美。
“我们都必须真诚和诚信地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人生赢家。”董明珠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理念,对她而言,格力不需要占山为王的诸侯,需要的是能够保证格力的发展、能够满足消费者利益的合作伙伴,这些合作伙伴应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将格力共同打造成世界品牌。如果每个生产厂家都在价格上服从商家的擅自安排、随意降价,商家由于自身利润低,就会在其他方面节约“瘦身”,这样就无法保证消费者的利益,进而再影响生产厂家的发展。厂家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很可能为了节省开支而无法保证产品质量,无法持续研发产品。长此以往,厂家就会衰落甚至倒闭。
董明珠在陈述这些观点的时候,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她是小题大做,危言耸听。他们觉得厂家只负责产品质量,减少自己的营销渠道投入,将销售上的事情全部交给国美和苏宁这样的大卖场,是一种自我减负。没有营销渠道上的投入,他们的成本少了很多,利润就上去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董明珠和黄光裕的“格美大战”后,国美及其他几家大卖场在疯狂扩张,很多生产商因为一直依赖于大卖场,大卖场越来越“牛”,不断“挟渠道以令生产商”,生产商因为脱离不了大卖场只能逆来顺受,被动地接受大卖场的“剥削”。
直到2006年,一些大生产商如海尔、美的和志高等才回过神来,转而向董明珠学习,开始自建营销渠道,模仿董明珠的“格力模式”。“我们真是后知后觉呀!还是董明珠想得长远!有战略眼光!”此时,很多同行暗地里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