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

格力空调和儿子东东如同董明珠的两个孩子,都是她的心头肉。不同的是,她在格力空调上付出的心血要比在儿子东东身上付出的多得多。虽然在儿子的身上付出的不多,但儿子却和格力空调一样让她感到骄傲。

“我的儿子太懂事了!从小就懂事!”

董明珠永远记得1995年的那一天,她生病住院,高烧39.5度。躺在病床上的董明珠看着13岁的儿子那张充满稚气的脸,突然一阵难过。如果格力没有她了,还有朱江洪等其他人,但儿子没有她了可就没有妈妈了,他小小年纪,一个人该怎么生活呢?

乖巧懂事的儿子好像看出了妈妈的心事,他趴到董明珠的身上安慰道:“妈妈!你就安心养病好了,我会听话的,你不用担心我!”

很少流泪的董明珠,那一刻在儿子面前泪如雨下。

董明珠整天忙工作,儿子全都看在眼里,甚至习惯了董明珠经常性地去外地出差。每次董明珠告诉他自己要去出差时,儿子都会懂事地冲她挥挥手,说一声“妈妈再见”。

董明珠没有意识到儿子对她的依恋,直到有一次,她又去外地出差,儿子还和往常一样躺在被窝里,伸出手来朝她挥了挥手,说了声“妈妈再见”。董明珠出门后走了一段路,想起有东西忘在了家里,便返回家去拿。

进门经过儿子的房间时,发现儿子用被子捂着头在睡觉,她想再看看儿子,便走到床边揭开了被子,发现儿子正用拳头堵着嘴在哭,因为极力抑制哭泣,身体抖得很厉害,眼泪鼻涕流得到处都是。

董明珠的眼中顿时蒙上了一层雾,她的心一紧,她意识到,作为一个母亲,她给儿子的太少了,她欠儿子的太多了。

儿子看到董明珠后急忙把眼泪一擦,眼泪还挂在脸上,却咧开嘴笑着说:“妈妈,你快走吧!我没事!我没事的!”

董明珠恨不得扔下行李,抱着儿子不去出差了,但最终她还是强忍着难受,安慰了儿子一会儿,提着行李大步离开了家。

董明珠走得很快,她怕再慢一点儿或者听到儿子叫一声“妈妈,不要走”,她会真的留下来,什么都不顾地去陪儿子了。

然而,当离家远了,已经坐上车后,董明珠便将对儿子的牵挂和爱又都隐藏在了心里,脑海里想的全都是格力。“因为我没有时间,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他自己照顾自己。很多孩子是在父母的陪伴下长大的,可我的儿子没有,他没有父母陪伴,他只能靠自己坚强地走下去。现在看到他那么优秀,我真的非常非常骄傲。”

经常有人问她,在她将全部身心都奉献给格力电器的时候,会不会后悔给儿子的太少。董明珠说,当她选择了奉献时,就谈不上后悔了,因为她知道,如果她真的只顾及家庭的话,那么也就没有那么多精力投入到格力身上了,那么她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称职的母亲,但却无法成为称职的格力领导者了。

“这也算是一种工业精神吧,因为我理解的工业精神,其实就是牺牲精神。”董明珠并没有觉得自己为了格力就牺牲了儿子,恰恰相反,她觉得儿子这么出色,也与她对工作的执着、对生活的态度分不开。

“凡事有所失就有所得,20多年里,我因为忙于工作而没有更多地照顾儿子,可儿子却因为缺少了我的照顾而变得非常独立。所以什么算得?什么算失?很难说!”

很多人觉得董明珠的儿子之所以那么独立,是因为遗传了她的性格,但她不这么看,她说:“他性格独立不是遗传,生活经历让他不得不这样。”

董明珠对自己和别人要求很严格,任何事都要做到极致,但对于自己的儿子,她却说,她不在乎儿子能不能成功、会不会赚很多钱,她只希望他能像自己一样,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儿子一直都没有让她失望,从上小学大学,再到研究生毕业,董明珠都没为他操过心。

如今,董明珠已经成为连任三届的格力董事长,虽然她完全有能力帮儿子找一份很好的工作,甚至让儿子去格力工作,但她没有。儿子也不让母亲帮助,他说他要像当年的母亲一样,从基层做起。因此,毕业后东东便和每一个普通大学生一样四处寻找工作,为生活而忙碌。

“既然妈妈以前能靠自己做到董事长,我也可以!”儿子认真地说,“我不想别人因为您而认可我!”这就是董明珠的儿子,一个如她一般倔强的儿子。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像董明珠这样视工作如生命的女人既有权也有钱,在家里肯定不会做任何家务。恰恰相反,董明珠非常喜欢做家务,她的家里也从不请保姆,不管做饭、洗衣、拖地,还是其他家务活她都亲力亲为,对她来说,做家务就是她工作之余的消遣,是她放松工作压力的时间,所以做家务不累,甚至是一种享受。回到家里的她完全过着“非董事长”的生活,充分享受一个平常女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