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朱江洪之所以将江苏市场也交给董明珠,就是想让她像打开安徽市场一样,将江苏市场这块空调销售“良田”开发出来。江苏是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而能将其潜力挖掘出来的不二人选就是董明珠,也只有董明珠能做到!他相信自己的判断!

董明珠对打开江苏市场特别是南京市场非常有信心,这个信心并非来自于南京是自己的家乡,而是因为其他品牌的空调在南京销售得不错,既然其他品牌销售不错,就说明这个地方有实实在在的客户需求,只是看怎么开发了。不过同时她也意识到,江苏市场的开拓比起安徽市场难得多、复杂得多,因为两地的空调销售背景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呢?董明珠在安徽开拓市场的时候,安徽的整个空调市场都没有打开,可以说是一片荒芜之地,但江苏市场却不是这样的,江苏的空调市场已经很成熟了,特别是南京。虽然在南京知道格力的人很少,但华宝、春兰已经被广大市民所熟知。

华宝和春兰这两大品牌在江苏平分秋色,南京空调市场又好像格外青睐春兰。之所以这样,可能是因为春兰来自于江苏泰州,江苏人喜欢支持本地品牌。同时,春兰的前身是做冷冻设备的,所以他们制造的空调会给人一种感觉,制冷效果一定不会差。

在江苏的空调市场,能跟春兰一较高下的就是广东顺德的华宝了,这是一家在1988年就制造出全国第一台分体式空调的厂家。当然,除了这两家知名国产品牌之外,还有很多外国空调,比如日本的三菱、松下、日立、夏普,美国的飞歌、飞仕达、雷神。

这些赫赫有名的国际品牌同样是格力想要挤进江苏市场的障碍。开拓江苏市场对董明珠来说并不比她开拓安徽市场轻松,这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格力这个不知名的品牌如何在此地生存、发展?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格力和这些“对手”竞争,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呢?董明珠想了很久,觉得只能从服务上下手。同时,她相信,格力是有优势的,而格力的优势就是她信心的来源。

格力的优势在哪儿?

虽然格力在江苏空调市场的起步有些晚,但来得正是时候,因为1992年年底正是江苏空调市场全面启动的时候。

空调进入中国家庭是从1985年开始的,不过那时只有很少一部分家庭拥有空调,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空调入户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1990年年底,全国空调产量约60万台,家庭拥有量占总量的2%。截至1991年年底,我国家庭拥有空调已经超过62万台了。

更令空调市场欣慰的是,之前有电力制约空调业发展的外部因素,而在1992年,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制约因素慢慢减弱。当然,更重要的是,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一些大中城市尤为明显。

按当时的消费水平,年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的家庭就有条件成为空调潜在用户,所以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进入到了空调用户群中。

相比全国,江苏又是经济比较富裕的省份,特别是夏天的江苏气温普遍很高,所以空调市场的前景明显会比其他地方要好。另外,相比其他品牌的价格,格力更容易被普通家庭接受。

这一切,都给了董明珠信心和底气。

和在安徽做市场先从淮南“撕开一道口子”一样,董明珠将打开江苏市场的突破口选在了自己的老家南京,具体位置选在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新街口,她要从这里撕开一道口子,然后一步步地占领南京市场。

缺口从新街口的什么地方下手呢?董明珠的目光看向了人民商场,这是南京最大的商场。在人民商场的家电区逛了一圈后,董明珠发现那里摆放着的空调都是华宝和春兰,以及其他几种国际品牌,根本不见格力的影子。

由于有了安徽的成功经验,董明珠毫不犹豫地直接找经理,然后对经理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但当听到“格力”两个字时,那位经理夸张地大叫着,说他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品牌,还问是不是新牌子。

董明珠没有介意他的夸张表情,而是微笑着,平静地介绍了格力空调,而且特别说到了它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为了吸引他,还说起了格力空调在安徽的火暴销售情况。

但没等董明珠说完,那位经理就不耐烦了,说每个业务员都是王婆卖瓜,不能光听她说,好不好销试过才知道,还让董明珠发一批货过来。

“太好了,那您先将货款付了,我们就给你们发货!”董明珠高兴地说,她没想到会这么顺利。

经理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让我们先付款再提货?开玩笑!告诉你吧!我们连代销都要挑产品的,像你们这种听都没听过的牌子,还让我们先付款再提货,哼!可能吗?做梦去吧!”

董明珠继续耐心向他解释,说这是格力的制度,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制度,在安徽,格力就是这么做的,而且非常成功。

那位经理再次打断了董明珠的话,然后冷笑一声说:“看来,你走错地方了!这里不是安徽,是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