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厚重雨母山
雨母山位于衡阳市西南部,主峰大肚岭海拔238米,平均海拔200米。雨母风景区总面积39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10平方公里,涵盖幸福、雨母、新竹、七里山和临江5个村。
雨母山空气清新,绿树成荫,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有“天然氧吧”和“生态公园”之称,是衡阳市的后花园。
这里更有着丰厚的人文资源积淀,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缩影。
雨母山原名云阜山。公元前221年,为统一文字,秦朝丞相李斯特著字书《仓颉篇》,其中有云:“云阜山,庳而大也。”
《仓颉篇》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时小篆书体的样板。史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全国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仓颉篇》可谓字书之祖。
唐代的佛教工具书《一切经音义》引用了《仓颉篇》这句话,出现在书中关于“堆阜”的解释当中,其实也正解释了云阜山名称的来源,即因其山云雾多,低沉如堆,故名云阜。
云阜山之名,能出现于朝廷丞相编写的教科书当中,可见当时的名气并不低。
据宋朝《太平御览》引《荆州记》(南朝宋盛弘之著):“湘东有雨母山,山有祠坛。每祈祷无不降泽,以是名之。”
《太平御览》为北宋学者奉敕编纂,供皇帝宋太宗御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荆州记》已散佚,而盛弘之生平事迹现在已难以考证,只有《隋书·经籍志》记载:“《荆州记》三卷,宋临川王侍郎盛弘之撰。”晚清藏书家、校勘学家曹元忠据《宋书·州郡志》比照《荆州记》,认定成书时间当在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左右。
文中所言“湘东”,即为湘东郡,由三国时吴分长沙东部都尉置,治所在酃湖(今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这句话是我们现今所知关于雨母山名称由来的最早记载。
查《康熙字典》母部,其中也有“湘东有雨母山”的记载,当是引用这句话的前半句。
有方志以来,关于雨母山的记载一直不绝于书。

雨母远眺
《后汉书·郡国志》酃县注:“县西南有雨母山,周回四百里。”
《唐书·地理志》:“衡阳有雨母山。”将其与南岳之衡山相提并论。
《大明一统志》:“雨母山在衡阳县西南二十里,一名云阜山,周四百里。”
编纂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的《清泉县志》已将雨母山列为“治内镇山”。
千百年来,雨母山一直有“凡祈,报必至焉”的传说,佛香道火绵延千年而不绝。在香火最鼎盛的时期,雨母山区域内有帝喾祠、赤松子坛、东山寺、灵山庙、莲花庵、张公庙等8处宗教圣地,雨母山当之无愧是衡阳人求雨祈福的灵山福地。
收录于道教经典总集《道藏》的《云阜山申仙翁传》,记录了唐天宝年间,邵阳人申泰芝在雨母山等地修炼成仙的神话故事。其所言飞来石、仙人洞等景观,至今仍存。
唐元和四年(809),吕温任衡州刺史,时境内火旱频发,乃祈雨于雨母山帝喾祠,甘霖随祷而至,有“吕公雨”之颂。
宋绍圣年间,衡州知军陈传良因天旱于雨母山白云观祈雨应祷,奏请当时的皇上宋哲宗,赐该观名妙寂真人。
传说清朝雍正年间,有一年夏季久旱不雨,百姓遭灾,当时在衡阳主政的衡永郴桂道朱道台,听说雨母山帝喾很灵,便亲自上山祈雨,虔诚祈拜。雨泽立降,皆大欢喜。朱道台于是亲题“雨母山”金字匾牌一块,挂于帝喾祠。
在雨母山,祈福文化深入人心,群众有“五福”之说,即:福山雨母、福祖帝喾、福仙赤松子、福坛飞来石、福泉井吉泉。
此外,雨母山飞来石、仙人洞、寨子岭、石狮子垅等景观,也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