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的本土学者何贻焜
何贻焜(1908—1959),字启明,号跃东,著名船山学学者,蒸湘区雨母山镇临江村人。1933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后又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曾任衡阳县师范学校校长、衡阳铁路一中教员。
何贻焜,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诞生于现在的雨母山镇临江村何家老屋。祖上世代务农,有薄田,父亲从军。

何贻焜像
何贻焜5岁至广西全州读小学,17岁高中毕业,在全州西陵小学教书。1929年21岁的何贻焜考入湖南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在《长沙晚报》连载发表《续文心雕龙》。1933年7月,何贻焜从湖南大学毕业,9月又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大学外文系,因目睹政治腐败,决心弃政从文,唤起民众觉悟,与鲁迅、郭沫若弃医从文殊途同归。
1934年,26岁的何贻焜考入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为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得意门生。在校期间,以扎实的基本功和崭新的哲学观进行研究,1936年9月写成《曾国藩评传》及《顾亭林学术述评》,1937年7月两书由正中书局出版。
1937年7月,何贻焜从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婉言谢绝当局任命的官职,决心走教育救国之路,受聘于北平市立列山中学。1938年30岁的何贻焜因北平沦陷,回到湖南,在长沙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同年回到衡阳,任教于成章中学、道南中学,同时潜心研究王船山。1941年任衡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长。1942年任教于省立二中,《王船山先生中心思想》发表于《行健月刊》。1943年8月,衡阳县立简易师范易名衡阳县立师范学校(今衡南县一中)。1947年何贻焜辞去县立师范学校校长,任教于平智中学、船山中学、扶轮中学,每周每校两天课程。他利用教学之余,仍孜孜不倦地进行学术研究。
何贻焜是系统研究曾国藩的代表性人物,对曾国藩的研究带有开创性的意义。其特点在于是其所当是而非其所当非,克服了以往在曾国藩问题上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一刀切倾向,将曾国藩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在1936年9月写成《曾国藩评传》,1937年由正中书局首次出版时,甚得海内外学者推崇,一时“洛阳纸贵”。1975年在台湾再版后,先后重印七次,影响巨大。该书2015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在大陆出版。
从1938年至1947年,何贻焜潜心研究船山学说,认真阅读了《船山全书》,并作了大量的批注。同时查阅大量地方文献,在衡阳各地采访王船山的事迹和遗闻。经过多年探索,写了许多著作,部分发表于《学原》《北平师大学报》《行健月刊》。他发现和阐述王船山的进化宇宙观、进化人生观和进化文学观,得到著名历史学家徐炳昶的赏识,认为“是我辈所不及”。
除了撰写论文,他还完成了稿纸盈尺的百万字巨著《船山生活与思想》。在认真修改后,他于1955年寒假将书稿带到北京,请恩师黎锦熙审阅。黎锦熙用了一年的业余时间认真阅读了一遍书稿,并给何写了回信:此书可以出版,只有个别观点要修改。
可惜何贻焜还没有来得及去北京拿回书稿进行修改,就受到“反右”运动的影响,1959年去世,1979年平反昭雪。
何贻焜一生潜心学术研究、著书立说,给社会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其事迹已入编《湖湘文化名人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