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禖神帝喾与古代情人节

高禖神帝喾与古代情人节

因为后代子孙繁盛,帝喾还被尊为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禖神,也叫高禖神。禖即媒,变媒为禖,是为了表示神化的意思。高者尊也,高禖,即高尊之媒。高禖神在帝喾之前就已经有了,但帝喾被尊为禖神之后,前代的古昔先禖,则逐渐被人们遗忘废弃了。

王绍兰《王氏经说》卷二高禖条说:“仲春之月,玄鸟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

因为玄鸟生商的故事,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时期,每年仲春燕子就是玄鸟飞来的时候,商族人要用牛、羊、猪三牲祭祀高禖神。因为高禖祠大多建在郊外,所以又称“郊禖”。到了那个时候,天子都要率领后妃九嫔侍从亲自前往,把身上佩戴的圭璧等饰品,以及弓箭置于高禖面前祈求生子。祭高禖神在周朝最为兴盛隆重,秦人对高禖神也礼敬有加。

祭高禖神后来逐渐演变成过上巳节的习俗。汉朝时,三月上巳的风俗在宫廷和民间都非常流行,上巳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有人估计它受重视的程度,大概和我们现在的春节差不多。这个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巳日是什么日子呢?与干支纪年法一样,我国古代还有使用干支记录日序的方法。用天干、地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个周期,循环记录。

由于用干支纪日法,每年三月的上巳日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后,为了好记和便于组织节庆活动,魏晋以后,统一把上巳节定在三月初三。

晋穆帝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的农历三月三日,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大家所作的诗赋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唐代杜甫的《丽人行》就描写了上巳节的盛况:“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美女们都跑到水边去了,相信帅哥们也会跟着去,所以那个时候的三月三,其实就是一个古代的“情人节”。

过上巳节的目的是祭拜高禖神帝喾,求帝喾赐偶赐子。这个节日的活动有很多,有到河里沐浴,举行一种称作祓禊的消灾求福仪式的,还有浮卵、聚餐、会男女等的。浮卵就是把鸡蛋放在河水中漂走,任别人取食,后来演变成《兰亭集序》所说的曲水流觞,就是用酒杯装酒放在河水里漂。会男女就是男女朋友聚会。这个节日的主要功能是除灾避邪,祈求生育。根据这个节俗的内容,民间又将“三月三”称为三月节、三月会、情人节、女儿节、求子节等。

宋代以后礼教约束逐渐严厉,对妇女特别是未婚女性和婚姻的禁锢日益严重,一般禁止女性与陌生男子接触说话外出聚会找情郎这样的事更是难以想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三月三”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环境。到了近代,汉族地区“三月三”的活动渐渐消失,它的情人节功能也最终被人遗忘。踏青后来也改在清明节进行,保留下来的节目只有“地菜煮鸡蛋”了。

在汉民族以外的地方,过上巳节的习俗却有一定程度的保留,并延续流传至今。西南少数民族如白、苗、瑶、黎、壮、畲等仍然保持了“三月三”这一节日风俗。每到这一天,全族的男女都会在白天全体盛装出动,举行歌会,对歌、抛绣球,狂欢终日。夜幕降临,河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男女青年饮酒对歌,跳舞狂欢至深夜。直到今天,这些少数民族都以“三月三”为“谈爱节”“情人节”,或是“甜茶情人节”。日本从江户时代起,将每年的三月三日定为女儿节,又叫“上巳”或“桃节”。

近些年来,西方情人节在中国有越过越流行的趋势,因此,许多人呼吁中国人应当过自己的情人节,于是,七月七日的“七夕”被当成了中国的情人节,而忽略了“三月三”的存在。有的民俗学者就认为,中国人应当有自己的情人节,但不应该是“七月七”,而应该是“三月三”。将“三月三”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无论从节日文化内容来看,还是从现代中国人的心理认同感来看,都是既顺应礼俗,又符合民情的一项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