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子与上古祭祀求雨仪式
刘向在《列仙传》中说“赤松子入火自烧”,为什么要这样神化呢?求雨跟火又有什么关系?这得说说上古求雨的祭祀仪式。
上古最有名的求雨故事,应当是“汤祷桑林”。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上古时期求雨仪式的基本情况。

传说商王朝建立不久,便发生了一场罕见的旱灾。这场旱灾持续了七年,当时烈日暴虐,河干井涸,草木枯萎,田地荒芜,民众难以为生,四处逃荒,饿殍遍野。
商代人迷信占卜,当时的卜辞中便有“不雨,是天谴”的记载。人们把这连年大旱理解为商汤征战夏族、杀伐天下,作孽太多,得罪上天,才久旱不雨,祸及人民。这对于立足未稳的商王朝来说,无疑是一场最严峻的考验。
大旱持续到第七个年头,商汤再也坐不住了,他派人在一个叫桑林的地方设立祭坛,让伊尹等大臣祭天求雨。桑林相传就是今天山西阳城桑林村。这样求了很多天,老天爷就是不给面子,一滴雨也没下。汤就命令祭祀官占卜,占卜的结果是:这种祭天需要用“人牲”。就是需要人祭,要将活人放在柴堆上焚烧,以此来感动天地鬼神。
于是商汤乘坐素车白马,穿着布衣,用白茅缠身,他要牺牲自己,亲自到桑林祈求降雨。他说:“我一人有罪不要殃及百姓,如果百姓有罪,也由我一人承担,不要因为我一个人触犯了上天,而使鬼神做出伤害百姓性命的事来。”
祷告完毕,汤便毅然坐到柴堆上,命令左右点火。就在这时,天空中突然乌云四合,狂风大作,一场大雨骤然降临。
我们现在知道,那场大雨当然不是商汤“人工”求雨得到的,如果真有其事的话,也应该纯属一个巧合。但当时的人们却认定,这是商汤那种甘愿牺牲自己为万民求雨的精神感动了上苍,老天才降下甘露,救济万民。因此,后来人们还特地创作“汤乐”来歌颂汤的伟德。
古时人们把桑树又称为扶桑木,本义是传说中的太阳树。出于对太阳神的崇拜,自然要将桑树栽种于祭坛的周围,求雨也多在桑树林中进行。举行求雨仪式的时候,人们用桑树枝燃起一堆大火,以牛羊猪等牲畜作上供的牺牲品。求雨的祭师手捧盛满牛羊肉的三足之鼎,虔诚地向上天祷告求雨。如果在规定的时间求雨不得,则要用火焚烧祭师,用他作为人牲来乞求上天。人们迷信地认为,这样可以派祭师去向天神报告,请求降雨。这种牺牲祭师求雨的做法,后来演变成为用奴隶作人祭,而且作牺牲品的大多是女奴隶。
刘向《列仙传》中关于赤松子入火自烧而不死、随风雨上下的说法,其实就是在这种上古的祭师求雨仪式和人牲求雨的基础上,演变、加工、神化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