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恂执政清泉
2025年11月01日
江恂执政清泉
江恂(1709—?)字于九,号蔗畦,清广陵(今江苏仪征市)人。为时任石鼓书院主教江昱之胞弟。
乾隆二十年(1755),江恂通过科举选拔担任常宁知县,因为政绩好,声望高,被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宏谋看重。第二年,衡阳县和清泉县分设,江恂出任清泉县第一任知县,清泉县就是今衡南县的前身。
时值分县之初,百业待兴,凡廨署、仓廒、城楼、铺舍,皆以次兴建。农桑、学校、赋税、科条,各有措置。同时,清理滞狱,洗雪沉冤,与民休息。他在文化教育事业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带头捐资办东洲、白沙两大书院,修葺石鼓书院,并与其兄江昱编纂第一部《清泉县志》,较好地保存了县内名胜古迹,人称“良吏”。
他主持编修的《清泉县志》全书约三十九万字,被后世评价为“体例完善,类目精审,史料信实,征引广博,为衡岳诸志上乘”,成为研究衡阳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
江恂任清泉知县八年,使清泉县“政通人和,邑为盛治”,深得民心,人称“良吏”。后擢乾州(今湖南省吉首市)同知,累官至长沙、徽州知府,以劳卒于官。
江恂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工诗,善书画,长于隶书,喜画梅花。任清泉知县期间,留下许多关于衡阳风物的诗文和书法遗墨。诗文清新绝俗,自成一家。书法笔力遒劲,独创一格。富收藏,甲于江南。著有《蔗畦诗钞》《墨香居画识》《花间笔语》《画传编韵》等。
在清泉县知县任上,江恂曾组织重修帝喾祠,并撰有《重修雨母山帝喾祠募疏》,至今留存于雨母山飞来石上的篆书“赤松子坛”几个大字,为其所书。

江恂题写的“赤松子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