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仙赤松子

福仙赤松子

上古雨神赤松子神像

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号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在秦汉时就是声名极高的上古仙人。传说为神农雨师,神农对其行弟子礼。到了帝喾时期,他又出来当雨师布雨,并成为帝喾的老师。后世就把赤松子尊奉为雨神。

处于农耕社会的古代中国,唯有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能够呼风唤雨、解决干旱问题的雨神自然能够受到上至一国之君、下至黎民百姓的顶礼膜拜。在雨母山,人们把赤松子尊奉为“福仙”。

按照《中国姓氏大全》的说法,赤松是上古姓氏,姓后加“子”,就像孔子、孟子一样,是古代对一些圣人表示尊敬的称谓。在赤松子的后裔子孙以及门徒之中,多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松氏、赤氏,世代相传至今。

作为一个上古传说中的人物,赤松子的生平已经无从考证。跟许多传说人物一样,赤松子被后世神化,在秦汉时已经成为声名极高的上古神仙了。

梁朝时著名高道、茅山派开山宗师陶弘景所著的《真灵位业图》,将道教神仙分为七个等级,排列神灵名次,以分贵贱。其中第一等以元始天尊为主神,所列仙官都是超脱人间俗气的神灵。第二等以玉皇大帝为主神,大多是被加上神仙名号、历史上的确存在的人间凡人。在第二等神仙中,赤松子排位列第三。按照求雨就是求财的说法,可以说赤松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财神爷。

长达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里,人们对雨神赤松子的奉祀,一直绵延不绝。秦汉时就被列入国家的祀典,受到帝王的顶礼膜拜。唐朝官方把奉祀雨神升入中祀,要求在每个郡都要设立雨神的神坛,祭祀的级别规格跟王公一样。清代乾隆年间,设常雩为大祀。所谓常雩,就是每年固定的求雨仪式。

一些道教宫观也有设殿供奉赤松子,在如今的道教大型礼仪上,也要设置雨神赤松子的神位,随众神受拜。

记载赤松子其事之典籍,当以刘安《淮南子·齐俗》为最早。“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吐故纳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高诱注曰:“赤诵子,上谷人也。病厉入山,寻引轻举。”

汉刘向《列仙传》:“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

眇眇赤松,飘飘少女。接手翻飞,泠然双举。纵身长风,俄翼玄圃。妙达巽坎,作范司雨。”

刘向关于赤松子的这段话,如果套用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可以这样来解读:赤松子这个人,在神农那个时代是雨师,主要任务是负责人工降雨。他经常服用一种保健品叫“冰玉散”,他还把这种养生的方法教给了炎帝神农氏。赤松子还有一种特异功能,就是可以“入火自烧”,在火里待着没事,而且还可以白日飞升。他常常会去昆仑山,入住到西王母的石头别墅里。他可以随着风雨忽上忽下,飞来飞去。炎帝的小女儿是个追星族,她是赤松子的“铁杆粉丝”,像追随天王一样地苦苦追随他。赤松子被这个小美眉的诚意所感动,于是让她留在自己身边。结果这个小美眉也和赤松子一样成了仙,跟着自己的偶像离开尘世,到天界享福去了。到了帝喾时代,赤松子不知道怎么又回到人间,重新干起老本行。现在,雨母山赤松观正殿上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神农座上师,称雨师还称道祖;王母洞中客,是贵客更是真神。”应该就是对这段话最好的概括。

根据司马迁《史记》关于上古三皇五帝年代的记述,我们来推算一下,从炎帝到帝喾,中间还有黄帝和颛顼帝两代,相隔的时间接近两百年。作为一个凡人,赤松子不可能会“穿越”,做到既是神农氏的雨师,又是帝喾的雨师。所以,赤松子成为神农、帝喾两朝雨师的说法,当然只能是神话了。

不过,笔者倒觉得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赤松子不是指一个人,而是上古时代一个祭师家族。这个家族世世代代精通天文气象,尤其擅长求雨。人们把这个家族的人都尊称为“赤松子”。那时的祭师,往往因神得财,因财得势,成为社会的特权阶级。他们的职业是世袭的,称号也代代相传。这样,也就不难理解,赤松子作为凡人,能够出现在相隔几百年的不同时代了。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在神农、帝喾两个时代,赤松家族先后出现了两个杰出人物,他们凭借自己“呼风唤雨”的本领,分别成为当时部落联盟首领的“座上宾”,声名流传到后世。

文中所说的“玄圃”,在《山海经》等古籍中,就是传说中的“黄帝之园”,是位于昆仑山顶的神仙居所。尽管“圃”的本义是种菜之地,但玄圃在传说中却充满了奇花异石,“登之乃灵,能使风雨”。凡人一旦登上了玄圃,就有了神仙的灵气,能够呼风唤雨。这段话说的是赤松子风度翩翩,驭风而行,一下子就可以到达神仙的居所。他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还是很有些仙风道骨的。

按照江恂编纂的《清泉县志》的说法,“衡湘为炎帝所都”,就是说上古衡阳一带,是炎帝神农氏活动的中心地带,炎帝陵、神农创耒等传说故事,就是这个观点的有力佐证。同样,在雨母山一带流传的神话故事中,也有不少就与炎帝、赤松子有关。

《列代神仙通鉴·卷一》(以下简称《通鉴》)说,在神农时期,一场罕见的旱灾降临衡阳,一连数月,天上没有下过一滴雨,整个衡州大地,河流干涸,山脉崩塌,遍地黄沙,人畜都快要渴死,田里的庄稼全都枯萎了。

炎帝急得没有办法,带领百官作法祈雨,但是没什么效果。这时候有一个人出现了,像野人一样。《通鉴》是这样描述的:“有一野人,形容古怪,言语颠狂,上披草领,下系皮裙,蓬头跣足,指甲长如利爪,遍身黄毛覆盖,手执柳枝,狂歌跳舞。”这一组描写就把赤松子的形象刻画得很生动,大概在那个时代,“仙风道骨”就是这个样子吧。不仅如此,《通鉴》还记载了赤松子当时的一段话,说:“予号赤松子,留王屋修炼多岁,始随赤真人南游衡岳。真人常化赤色神首飞龙,往来其间,予亦化一赤虬,追蹑于后。朝谒元始众圣,因予能随风雨上下,即命为雨师,主行霖雨。”在他这段话中透露出这样几个信息,赤松子曾经在王屋山修炼多年,经常追随赤真人来到衡岳一带,可以化身真龙,有真本领;还朝谒过元始众圣,元始众圣就是元始天尊,赤松子被封为雨师,有求雨的真本领。炎帝听他这样一说,还等什么,快来求雨吧。

赤松子接受炎帝的请求后,便在衡州一带设十八坛求雨,主坛设在雨母山。如此这般一番安排,他登上雨母山的飞来石祭坛,施法、布阵、祈祷,不一时,便有一股白色烟雾在他周围升起;天空飞来雨云,风雨大作。赤松子随着风雨上下飘浮,渐渐地升上天空,非常潇洒。炎帝一行人全都惊叹不已,连声欢呼。

从此,炎帝被彻底折服了,拜封赤松子为“雨师”,请他专门掌管祈雨事项。炎帝还尊赤松子为老师。每次见面时,都要“行弟子之礼”。传说赤松子布雨之时,先在雨母山上升起一团雨雾,向百姓发出信号,雾升就要下雨了,雾落就要休雨转晴了。从此江南不涝不旱,年年丰收。

在古衡州的版图上,囊括了今天的株洲茶陵。相传茶陵云阳山也是炎帝神农氏的领地,赤松子跟随炎帝到了茶陵,除掌管祭天求雨外,还与炎帝一道跋山涉水,尝百草、采灵药,为民治病,发现了生姜、大蒜和白芷的医用和食用价值,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人工栽培方法。从此茶陵人世世代代种植生姜、大蒜和白芷,它们被称为“茶陵三宝”,历朝历代被列为皇家贡品。赤松子还在云阳山东麓的真仙洞制药、炼丹,后来这片山就叫赤松山。赤松子洗药的一眼泉池就叫赤松丹井,被誉为“茶陵八景”之一。

茶陵云阳山现存有赤松仙道观,主祀赤松子,以黄石公、张良配享,在《徐霞客游记》中就有记载。茶陵民间至今流传的祈丰舞,据说是再现了当年赤松子求雨时,身穿蓑衣狂奔劲舞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