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求雨仪式的演变

我国古代求雨仪式的演变

在农耕社会,雨水是农牧生产的命脉,影响到粮食的收成,直接关系到国库的收入与王朝的稳定,司雨之神自然地位很高。求雨受到了历代朝廷的重视,从皇帝到知县,每遇天旱,都要设坛祭祀。祭祀时,贵为一朝之君的天子也要下跪,其作为一种典章仪式,有专门的规范载于典籍。

草龙求雨

在上古时期,国家求雨仪式一般由专职祭师或帝王亲自主持。随着王朝疆域的拓展,地区旱涝差异的扩大,国家求雨祭祀活动的举办权也逐渐“下放”到了地方。

古代求雨的祭祀活动叫雩祭,所谓雩,雨亏为雩。因为雨少了,所以要举行求雨仪式。我国古代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官方雩祭仪式,出现在汉武帝时代的江都国,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主持这一求雨仪式的,是当时任江都相的大儒董仲舒。《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记载了这次求雨仪式。

当年董仲舒为什么会在扬州举行雩祭求雨仪式呢?

西汉初期,定都广陵的吴国,就是当时的整个扬州地区,经过吴王刘濞“开山铸钱,煮海为盐”的苦心经营,国力强盛,富甲一方。但后来刘濞等人发动“七国之乱”失败后,汉景帝撤除了吴王国,另建辖地较小的江都国,封刘濞的儿子刘非为江都王。汉武帝即位后,为防止刘非步父亲刘濞后尘,也起来造反,于是就选派著名的大学问家董仲舒担任江都相,对刘非进行协助、辅导。当时,董仲舒已经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大儒,曾向汉武帝建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担任江都相期间,提出了“正谊明道”的主张,用礼法制度来匡正刘非,使他有所约束、不敢胡来;加之倡导“兴礼乐、致教化”,使扬州百姓形成了好礼重教的民风,可以说是不辱使命。

影响我国古代近2000年的求雨仪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而“兴礼乐、致教化”,正是董仲舒式求雨活动的出发点。让我们来看看董仲舒当年到底是如何求雨的。

董仲舒任江都相的第一年,正好赶上江都国一带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董仲舒认为,这正是教育刘非的极好时机,于是他就对刘非说,这次久旱不雨,是上天的惩戒,必须举行祈天求雨的仪式,以求五谷丰登。而求雨的方法呢,董仲舒用的就是他创造的“天人感应说”,加上经他改造之后的“阴阳学”。

举行求雨仪式当天,董仲舒令江都国内所有的南门都关上,不准用火——这叫“闭诸阳”;所有的北门都打开——这是“纵诸阴”。按照云从龙、云多则雨至的原理,董仲舒不仅在祭坛前摆放清酒、猪肉、公鸡、盐巴等上供,还用干净的泥土在祭坛前的中央空旷地带,堆成一条长八丈的大苍龙、七条长四丈的小土龙;另外,还在祭坛之前挖了一个八尺见方、一尺深的水池,里面放上五只活蹦乱跳的癞蛤蟆。八个身穿青衣的男女儿童在祭坛前随乐起舞,巫祝卜师口中念念有词,不停地向上天祈祷,所有参加活动的人们都用水洒在身上。一时间,人们的神情极为专注,现场的气氛极为严肃,场面非常壮观。刘非、董仲舒等大小官员都长跪在设好的祭天坛下,求老天爷快快下雨。

事实上,在董仲舒设坛求雨后不久,天上果真下起了瓢泼大雨,而且连续下了好几天,江都国的旱情得到了彻底解除。

有学者研究指出,董仲舒求雨仪式的过程也并非随便之举,每次求雨绝非贸然行事。他懂阴阳五行、知天文地理、明日月气象,因此,他是在经过科学的计算,推测出近期内的雨水变化后,才开始“策划导演”求雨活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董仲舒的求雨都是有科学根据的,其他人不过是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或是水平不够,因而达不到他那种能够“呼风唤雨”的水平罢了。

董仲舒在他著名的《春秋繁露》中,有“大旱雩祭而请雨,大水鸣鼓而攻社”的说法,就是大旱的时候,要举行雩祭仪式求雨;发大水的时候,则要击鼓惩戒土地神。尤其突出的是,董仲舒还专门列出《求雨》一章,详细叙述他“董氏求雨法”的全过程,并按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而仪式也随之有所变化,可谓别具匠心。

董仲舒求雨仪式的历史反响绝不只是一点点。后来,特别是到了宋代之后,因为程朱理学的盛行,董仲舒名声大涨,并进入文庙配祀孔子。因此,董仲舒开创的祭天求雨仪式也开始走俏,几乎成为后来历代求雨的标准格式。从皇帝到知县,每遇天旱设坛祭祀时,都要向董仲舒《春秋繁露》当中的《求雨》一章请教。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民间求雨活动,逐步演化为官方支持的民间习俗。

在董仲舒的求雨之法中,特别强调了“龙”的作用,凡是求雨,必须制造大龙和小龙,颜色有苍、赤、黄、白、黑五色,“请龙求雨”也成为一种民间最常见的习俗而流传。在这过程中,龙的地位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从土龙升格为龙王,龙王庙遍布全国各地。为免受旱灾之苦,人们在旱季来临前,就开始对龙王爷进行“感情投资”,拉拉关系,套套近乎,想“走后门”,逐渐形成了在农历二月二“龙头节”、五月二十“分龙节”等祭祀龙王的节俗,请龙求雨的风俗也呈现出多样化、祭祀化、娱乐化的特点。1949年以后,董仲舒在2000多年之前开创的求雨仪式,仍然出现在相对闭塞的乡村。

正是由于董仲舒江都求雨仪式的影响,龙在历代求雨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作为雨师的上古神仙赤松子,影响逐渐式微,被人们遗忘,只是作为道教神仙而存在了。

从我们今天科学的角度来看,雨都不是求来的,古代的求雨仪式在今天看来,全部都是迷信活动。那么,对历史上的求雨活动,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其实早在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就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等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全面批判,唯独对求雨的雩礼和他的土龙求雨赞不绝口。王充在《论衡·明雩篇》中阐明了自己对雩祭求雨的观点。

武汉归元禅寺举行的“祈雨供天法会”

一方面,他驳斥天人感应论,明确指出,“旸久自雨,雨久自旸”,水旱灾害是“天之运气,时当自然”,“虽雩请求,终无补益”。他认为,水旱灾害是自然现象,君主不祭祀、不祈求,“恬居安处,不求己过”,天也仍然会“沛然自雨,旷然自旸”。天晴下雨都是自然现象,人既不能用好操行感动天,天也不会因为人的坏操行而施以谴责。但另一方面,王充并不完全反对雩祭,说人君举行雩祭体现了对人民的关怀。他认为,不管灾害是如何发生的,如果久旱不雨,君主就必须举行雩祭,表示“惠愍恻隐之恩”,“慰民之望”或者“慰民之怨”,就是来展示自己仁慈爱民之心,抚慰百姓心灵、平息百姓怨气。雩祭者的用心,如同慈父孝子的用意一样。意料不到的自然灾害,老百姓不知道,必然怪罪于君主,执政的君主为了安抚民心,所以也必须举行雩祭。

举行求雨活动,在王充看来,是作为一种安抚百姓、稳定社会的方法而存在的。这一观点,即使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特别是在一些有神论的国家,仍然还能得到不少人的支持。2007年,美国佐治亚州北部地区遭逢百年罕见大旱,由于没有获得联邦政府支援,州长桑尼·普度只好转向神灵。11月13日,他率领州议员及政府官员一起,邀集了宗教界领袖和政治人物约250人,聚集在州政府大厦外的广场举行祈雨祷告。结果,在第二天晚上,真的下了一场大雨。

中国古代求雨的传统,在台湾一直保留至今。在浏览台湾新闻时,大家经常可以看到台湾地区领导人和各地所谓的“县长”“市长”到庙宇上香跪拜,祈神保佑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