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田畔护禾苗
石狮子垅在雨母山帝喾祠正下方的山坳里。这个名字,还有一番来历。
相传很久以前,坳里有十多亩农田,归帝喾祠管理。庙里将农田租给当地农民耕种,其租金供和尚、尼姑生活之用。
后来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很多野猪,它们把这些农田当作了自己的“开心农场”,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来“偷菜”。野猪们通常成群结队下山。大野猪长着两颗大獠牙,獠牙很长,龇出唇外,这獠牙往地里一拱,就能拱出一条深沟,只一个晚上,整块地能被耙过一遍。稻谷、花生、玉米、红薯……没有它们不毁的,每每东西种下去还没有成熟就被野猪吃光了。
俗话说“一猪二熊三老虎”,人们常将猪骂作“蠢猪”,但野猪可精着呢。野猪很凶又很坏,老是糟蹋庄稼,要是谁伤了它,它发起疯来,比老虎、狗熊还霸气,所以一般人都不敢轻易招惹。
为对付野猪,村民想尽了办法。他们在庄稼地外围用粗壮的树木、楠竹密密匝匝编织封闭篱笆,里面插上各式草人。白天,村民会在地边点几堆火,上面盖上青草,用烟熏的方法使野猪不能靠近。天黑前,每家每户轮流派人住到地边的窝棚里,点一堆篝火,隔一会儿吹几声牛角,吆喝几句,敲几下铜锣或破铁桶、铁盆,一有动静,放几个鞭炮,再带上猎狗巡视一圈,吓唬野猪。
然而,刚开始野猪还有些害怕,时间一长它们就知道这些都是“小儿科”了,不吃这一套,照样该干啥还干啥。后来村民就在地里放夹子,结果常常是野猪没抓到,家禽家畜却受了伤,有时还会误伤到行人,偶尔夹住一只,其他的就再也不会上当了。
山上野猪这样猖狂,农民没有收成,无法交租,庙里没有收入,和尚、尼姑生活也就成了问题,所有人的内心几乎都是崩溃的。
这是七月的某一天,田里的禾苗眼看就要成熟收获了,大家又在担心今夜野猪会不会来的时候,庙里来了一位70多岁的云游老和尚。他听了大家的述说,说这是个“小case”,他有办法。大家以为他在吹牛,都没当一回事。
到了夜里,老和尚等大家都睡觉了,一个人在大殿打坐,一边敲着木鱼,一边念起了经文。
山坳窝棚里值班的农民睡到了深夜,突然被一阵阵野猪的尖叫声惊醒。他从窝棚的破洞向外面看去,看到一群大野猪正在与两头白狮子搏斗。野猪们用大獠牙向白狮子猛撞了半天,白狮子却很淡定,好像根本没什么反应。就在野猪们无可奈何的时候,一只白狮子突然腾空飞起两米多高,向野猪们扑来,一下把一头200多斤的大野猪撞飞滚到了山脚下,趴在地上起不来了。野猪们吓得魂不附体,哪里还能“hold住”,赶紧逃之夭夭。
那个值班农民看呆了,他不敢出门,只看到两头白狮子向山上的帝喾祠方向飘去,一下子就不见了踪影。
天一放亮,他就飞快地跑上山,把晚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庙里的和尚们。这时,大家突然发现帝喾祠门口的两头石狮子身上沾满了黄泥巴,其中一头前腿上还有两条长长的新印迹,像是野猪的獠牙留下来的。大家终于明白了,原来是昨天来的老和尚利用法力把帝喾祠门前的一对石狮子驱赶到田边,看护禾苗,打跑了野猪。
大家真是高兴啊,都去感谢老和尚,却发现他早已不见人影了。山上的野猪们以为碰到了真的狮子,只能认栽,再也不敢到这里“偷腥”了。为了纪念老和尚的恩德,后来大家把这个山坳称为石狮子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