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服药酒的注意事项
酒本身就是药,与药酒一样,在饮用时,除注意药酒禁忌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各点:
(1)服用某些西药时不宜饮用酒和药酒,饮了酒和药酒后就不要连着服用下列药物:
①大量饮酒并服用巴比妥类中枢神经抑制药物会引起严重的中枢抑制。当饮用了中等量的酒并同时服用镇静剂量的巴比妥类药物时就引起明显的中枢抑制,使病人的反应能力低下,判断及分析能力下降,出现明显的镇静和催眠效果。如果加大用量可导致昏迷,出现意外。
②精神安定剂氯丙嗪、异丙嗪、奋乃静、安定、利眠宁和抗过敏药物扑尔敏、赛庚啶、苯海拉明等如与酒同用,对中枢神经亦有协同抑制作用。轻则使人昏昏欲睡,重则使人血压降低,产生昏迷,甚至出现呼吸抑制而死亡。
③在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时,人体内多种酶的活性会因此而受到抑制。此时饮酒会因其分解酒精的酶系统受抑制而使血液中的乙醛浓度增加,导致乙醛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血压下降等反应。酒精还有诱导增加药物分解酶的作用,可使抗凝血药的作用时间缩短。
④酒精对凝血因子有抑制作用,会使末梢血管扩张,所以,酒与抗凝血药不宜同时服用。
⑤酒精的药酶诱导作用可使利福平分解加快,对肝脏的毒性增强;还可使苯妥英钠、氨基比林等药物的分解加快,从而降低药物的作用。
⑥糖尿病人服药期间宜戒酒,因为少量的酒即可使药酶分泌增多,使降血糖药物胰岛素、优降糖等药物的疗效降低,以致达不到治疗效果。如果大量饮用酒会抑制肝脏中药酶的分泌,使降糖药的作用增强,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反应,甚至昏迷、死亡。
⑦心血管疾病患者服药时宜戒酒,以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服用硝酸甘油的患者,如果大量饮酒会引起肠胃不适,血压下降,甚至会发生昏厥。
⑧高血压患者如果既饮酒又服用肼苯达嗪等降压药或速尿、利尿酸、氯噻酮等利尿药,均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服用优降宁时则反应更为严重,会出现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等,甚至会出现高血压危象。
⑨酗酒会增加和诱发多种药物的毒副作用,酗酒者会发生酒精性肝炎,如服用甲氨蝶呤会干扰胆碱合成,加重肝损伤,使谷丙转氨酶升高,引起肝性脑病和呼吸抑制。
⑩酒精和阿司匹林都能抑制胃黏膜分泌,增加上皮细胞脱落,并破坏胃黏膜对酸的屏障作用,阻断维生素K在肝脏的作用,阻止凝血酶原在肝脏中的形成,引起出血性胃炎,促使胃出血加剧或导致胃穿孔等严重后果。
⑪酒与磺胺类药物同用会增强酒精的精神毒性。而灰黄霉素与酒同用则易出现情绪异常及神经症状。酒与地高辛等洋地黄制剂同用,可因酒精降低血钾浓度的作用,使机体对洋地黄药物的敏感性增强而导致中毒。
(2)要防止“闭门留寇”,在外邪未尽时,不要过早使用补酒,以免留邪为患。防止“虚不受补”,对于一般慢性虚证患者,只能缓缓调养,不宜骤补。或于补益药酒原料中,酌加助运之品,以免滋腻呆胃之弊。此外,还要防止“损阳耗津”,阳虚内寒者不宜清补,以免助阴损阳;阴津亏损者也不宜温补,以免助火伤阴。
(3)妊娠期间,应注意避免服用药酒,尤其是某些具有滑胎、堕胎性质之药酒,防止造成流产的后果,孕妇饮酒还会对胎儿造成损害。女性在哺乳期亦不宜饮用药酒,以防对婴儿带来不良影响。儿童一般不宜口服酒剂,但可用于外治。
(4)酒的服用应考虑患者的酒量,切勿过多,以免引起头晕、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对有低热盗汗、消瘦无力、颧红、手足心热的阴虚火旺患者,药酒也宜慎用,因为药酒大多辛温性燥,容易化火伤津。有些疾病,如肝炎、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浸润型或空洞型肺结核、癫痫、心功能不全、慢性肾炎、慢性结肠炎等,均不适宜服用药酒,以免加重病情。
(5)保健药酒应以冬季饮用为宜,夏季炎热则以少用为佳。因为,有些药酒是由补气或补阳药组成,其药性温热,易助炎伤阴,引发阴虚阳亢之证,如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失眠多梦等。
(6)在使用药酒过程中,如遇感冒发热或罹患其他病时,应斟酌其宜,再决定是否继续使用药酒。若需停用治疗新病,可在治愈新病后再恢复饮用药酒。
(7)对酒精过敏者,不要使用中药药酒。对某些药酒的特殊注意事项(如禁房事等)亦应严加遵守,以确保药酒发挥养生祛病的医疗保健效果。
(8)饮用中药药酒时,通常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和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还应注意忌口。在服药后因误食所忌饮食,常能使药物的疗效降低或引起不良的反应,因此服药酒时也应注意饮食禁忌。如服人参制作的药酒后忌食茶叶,因为茶叶能解药性,会影响疗效。
选用药酒来防治疾病时,必须以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为指导,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患者身体素质、年龄、性别、患病程度选用不同类型的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