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和胃
人参茯苓酒
【药物配比】人参30g 生地30g 茯苓30g 白术30g 白芍30g 当归30g 红曲面30g 川芎15g 桂圆肉120g 冰糖250g 白酒2L
【功能主治】补气血,益脾胃,宽膈进食。气血亏损,脾胃虚弱,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用法用量】每日任量徐徐饮之。
【自制方法】以上9味,共锉为碎粗末,装入白布袋中,扎口,置于净器中,用高粱白酒浸泡4~5日,去渣再加冰糖250g,装瓶备用。
【酒方来源】《民间验方》
山核桃酒
【药物配比】山核桃3kg 白酒5L
【功能主治】收敛、消炎、止痛。急、慢性胃病。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服10mL。
【自制方法】取青核桃3kg捣碎,置净器中,加白酒浸泡,密封,20天后开启,以酒变褐为度,过滤去渣,装瓶备用。
【酒方来源】《中药制剂汇编》
王旭高药酒
【药物配比】黄芪(炙)90g 白芍60g 地肤子40g 茯苓90g 酒2L
【功能主治】健脾退黄,虚黄型黄疸,两目及身体皆黄,小便自利而清,此属脾虚,非湿热所致,名为“虚黄”。
【用法用量】每日2次,每次温饮20~30mL。
【自制方法】将诸药洗净,捣碎,用白纱布袋盛之,置净器内,入酒浸泡,密封,5~7日后开启,去掉药袋,过滤后装瓶备用。
【酒方来源】《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术苓忍冬酒
【药物配比】白术60g 白茯苓60g 甘菊花60g 忍冬叶40g 白酒1.5L
【功能主治】补脾和胃,益智宁心,明耳目,祛风湿。脾虚湿盛,脘腹痞,心悸、目昏,腰脚沉重。
【用法用量】每日1~2次,每次10~15mL,空腹温饮。
【自制方法】将白术、白茯苓捣成碎末,忍冬叶切细,然后将四味药用白纱布袋盛之,置于净器中,用醇酒浸泡,封口,经7日后开启,去掉药袋,过滤后再添入冷开水1L,即可装瓶备用。
【酒方来源】《民间验方》
半夏人参酒
【药物配比】半夏30g 黄芩30g 干姜20g 人参20g 炙甘草20g 黄连6g 大枣10g 白酒0.7L
【功能主治】和胃降逆,开结散痞。
胃气不和,寒热互结,心下痞硬,呕恶,呕恶上逆,肠鸣下利,不思饮食,倦怠乏力。
【用法用量】每日2次,每次20mL,早晚温饮。
【自制方法】上述7味,共捣碎,布包,浸于酒中,5日后,再加冷白开水500mL和匀,去渣备用。
【酒方来源】《伤寒论》
地仙酒
【药物配比】羊膝35g 肉苁蓉35g 川椒35g 炮附子35g 木鳖子50g 地龙50g 覆盆子30g 白附子30g 菟丝子30g 赤小豆30g 天南星30g 防风30g 骨碎补30g 何首乌30g 羌活30g 狗脊30g 人参20g 黄芪20g 炙川乌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炙甘草10g 白酒3L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补肾温阳,壮筋骨,活经络;五劳七伤,肾气衰败,精神耗散,行步艰难,饮食无味,耳聋眼花,皮肤枯燥;妇人宫冷无子,下部秽恶,肠风痔漏,吐血泻血,诸风诸气。
【用法用量】每日1次,每次5~10mL,晚间饮用较佳。
【自制方法】上药洗净,共捣末,纱布包之,入酒中浸泡60余天,过滤,去渣备用。
【宜忌】方中木鳖子有毒,饮用时宜从小剂量开始。
【酒方来源】《寿亲养老新书》
羊羔酒
【药物配比】嫩肥羊肉1500g 杏仁200g 木香15g 曲200g 糯米5000g
【功能主治】健脾胃,益腰肾,大补元气;病后虚弱,脾胃虚寒,不思饮食,腹胀便溏,腰膝酸软。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10~30mL,空腹温饮。
【自制方法】将糯米如常法浸蒸,肥羊肉、杏仁(去皮光)同煮烂,连汁拌米,入木香与曲同酿酒。勿犯水,10日熟。压去糟渣,收储备用。
又法:嫩羊肉2500g蒸烂,酒浸1宿,入好梨7个,同捣取汁,和曲、米同酿酒。
【酒方来源】《本草纲目》
灵脾肉桂酒
【药物配比】仙灵脾100g 陈橘皮15g 豉30g 连皮大腹槟榔3枚 黑豆皮30g 肉桂30g 生姜3片 葱白3根(切) 黄酒1L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健脾利湿。脾肾两虚,脘腹冷痛,食欲不佳,腰酸体弱。
【用法用量】早、晚各温饮10mL。
【自制方法】将药捣碎,以白纱布袋盛之,挂药于小坛内不令到底,火塘灰火(热灰火)外煨1日后取出候冷备用。
【酒方来源】《普济方》
附子酒
【药物配比】制附子30g 醇酒0.5L
【功能主治】温水散寒,止脘腹疼痛。四肢不温,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呕吐冷泻,畏寒怕冷,腹中冷痛,关节疼。
【用法用量】每服10~20mL,以唇微麻为度。需要时服用,症状缓解后停饮,不宜久用。
【自制方法】上药捣碎,如麻豆大,置于酒中,5日后,过滤,去渣备用。
【酒方来源】经验方
吴萸酒
【药物配比】吴茱萸50g 黄酒1L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中恶心痛,心腹冷痛。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10mL,空腹饮用。
【自制方法】取吴茱萸(色绿,饱满者为佳)研为碎末,置于瓶中,入黄酒浸泡,密封,3~5日后开启,过滤后即可饮用。
【宜忌】阴虚火旺者忌饮此酒。
【酒方来源】《本草纲目》
吴萸根浸酒
【药物配比】吴茱萸根粗者30cm 麻子50g 陈皮70g 白酒1L
【功能主治】温脾润肠,降逆止呕,杀虫;产后虚弱,大便秘结,呕吐涎沫,头额冷痛,蛲虫搔痒。
【用法用量】分作5份。需要时空腹温服1份。
【自制方法】将吴茱萸根切碎,备用;再捣陈皮、麻子为泥。然后拌入吴茱萸根末,置于净坛中,入白酒浸泡24小时;再放在慢火上微煎,去渣,储瓶备用。
【酒方来源】《圣济总录》
延寿酒
【药物配比】炒白术30g 青皮30g 生地30g 姜汁炒厚朴30g 炒杜仲30g 破故纸30g 陈皮30g 川椒30g 青盐15g 黑豆60g 巴戟肉30g 茯苓30g 小茴香30g 肉苁蓉30g 白酒1.5L
【功能主治】添精补髓,健脾养胃,久服身康体健。脾肾两衰,男子阳痿,女子经水不调,赤白带下,久不受孕。
【用法用量】每日2次,每次10~20mL,早晚空心温饮。
【自制方法】以上14味,共捣为粗末,用白纱布或绢袋盛之,置于净器中,用高粱白酒浸泡之,封口,春夏7日、秋冬10日开取,过滤去渣备用。
【宜忌】饮酒时,勿食牛、马肉;孕妇忌饮用。
【酒方来源】《中国医学大辞典》
参术酒
【药物配比】人参20g 炙甘草30g 白茯苓40g 炒白术40g 生姜20g 红枣30g 黄酒1L
【加减】痰湿重者,加半夏30g,陈皮20g;兼有呕吐痞闷、胃脘痛者,再加木香20g,砂仁25g。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脾胃气虚,气短乏力,面黄形瘦,食少便溏。
【用法用量】每日2次,每次10~20mL,早晚空心温服。
【自制方法】上药洗净,研粗末,装入纱布袋中,扎口,置入黄酒中,密封。浸泡3日后,过滤,去渣留液,装瓶备用。
【酒方来源】《和剂局方》
参术补酒
【药物配比】人参10g 白术50g 炙甘草45g,当归50g 白芍40g 山药40g 白酒1L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补中益气。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包萎黄,语言低微无力,舌苔薄白,脉,细弱无力。尤其适合于老年人的胃肠功能紊乱,以及各种慢性疾病所表现的脾虚气弱症。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10~30mL。也可佐餐服用。
【自制方法】上药洗净,与白酒共入磁坛中,密封,埋于土中,月余后取出,过滤,去渣留液,装瓶备用。
【酒方来源】《和剂局方》
参苓白术酒
【药物配比】党参45g 白术30g 茯苓30g 炙甘草24g 山药45g 砂红24g 薏苁仁30g 黄酒2L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和中养胃。脾胃虚弱,食不消化,腹胀便溏,饮食减少,甚或四肢无力,脉象虚弱。
【用法用量】每日2次,每次10~30mL,早晚饮用。
【自制方法】上药洗净后,研粗末,装入纱布袋中,扎口,浸入酒中,密封。浸泡20天后,去渣留液,装瓶备用。
【酒方来源】《和剂局方》
春寿酒
【药物配比】生地30g 熟地30g 山药30g 天冬30g 麦冬30g 莲肉30g 红枣30g 白酒2L
【功能主治】补肾,养阴,健脾。腰酸腿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须发早白等症。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10~30mL,空腹温饮,或随量饮用。
【自制方法】将红枣去核切碎,与其余药共捣为粗末,用白纱布袋盛之,置于净坛中,入白酒后将坛加盖,置文火上煮数百沸,离火待冷后密封,5日后开封,去掉药袋,过滤后即可饮用。
【酒方来源】《万氏家传养生四要》
茴香酒
【药物配比】茴香炒黄120g 黄酒0.5L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开胃进食。寒疝少腹痛,睾丸偏坠牵引腹痛,妇女带下,脘腹疼痛胀闷,不思饮食,呕吐。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10~20mL,饭前温饮。
【自制方法】将上药与黄酒同置于净器中,上火,煮数沸,候凉,收瓶备用。
【酒方来源】《本草纲目》
茯苓酒
【药物配比】云茯苓60g 白酒0.5L
【功能主治】补虚益寿,强筋壮骨,减肥。肌肉沉重、麻木,身体肥胖,痰湿重而脾气不足者,也可用于冠心病,心区隐痛,神惊健忘者。
【用法用量】每日1次,每次10~30mL,临睡前饮用。
【自制方法】将茯苓捣成小块,纱布袋盛之,泡入白酒中封固,浸泡1周后启封备用。
【宜忌】凡精液易滑出者,以及阴虚津液枯乏之人均不宜饮用此酒。
【酒方来源】《饮膳正要》
茱萸根酒
【药物配比】吴茱萸根50g 大麻仁50g 陈皮25g 黄酒1L
【功能主治】除虫。脾胃虚热,令人呕吐,出虫。
【用法用量】每日早晨空腹饮10~20mL,晚饭前再饮1次,以下尽虫为度。
【自制方法】以上3味,共捣为粗末,置于瓶中,入黄酒浸泡,24小时后,微火热之,候温,绞去渣,澄清备用。
【酒方来源】《太平圣惠方》
胃痛药酒
【药物配比】地榆64g 青木香64g 白酒1L
【功能主治】行气消胀缓痛。慢性胃炎。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次,每次10mL。
【自制方法】将药洗净,捣碎,用白纱布袋盛之,置净器中,加白酒浸泡,密封。15日后开启,去掉药袋,过滤装瓶备用。
【酒方来源】《中药制剂汇编》
独活参附酒
【药物配比】独活35g 制附子35g 党参20g 白酒1L
【功能主治】散寒除湿,温中止痛。腰腿肿痛,四肢厥逆,小腹冷痛,身体虚弱。
【用法用量】随量饮服,宜常令有酒气相续。
【自制方法】将上药捣细末,用白纱布袋盛之,置于净瓶中,入白酒浸泡,封口,春夏5日,秋冬7日开启,去渣即可饮用。
【酒方来源】《民间验方》
复方香虫酒
【药物配比】九香虫30g 五味子30g 肉豆莞30g 党参20g 白酒1L
【功能主治】温补脾肾,散寒止泻。因脾肾阳虚引起的腹部畏寒,脐周冷痛,畏寒肢冷,泻后痛减等症。
【用法用量】每日2次,每次10~15mL,空腹温饮。
【自制方法】以上4味,共捣粗末,用白纱布袋盛之,置于净器中,入白酒浸泡,密封,14日后开启,去掉药袋,过滤去渣,即可饮用。
【酒方来源】《民间验方》
蚕蛹煮酒
【药物配比】蚕蛹30g 水0.4L 米酒0.2L
【功能主治】长肌,退热,和脾胃。消渴热,或心神烦乱等症。
【用法用量】顿服或分2~3次服。
【自制方法】取蚕蛹(由蚕茧缫丝后取出晒干或烘干)与水、米酒同煮取200mL汁液,澄清后,去蚕蛹,瓶装备用。
【酒方来源】《中药大辞典》
姜附酒
【药物配比】干姜60g 制附子40g 黄酒0.5L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心腹冷痛,呃逆呕吐,泄泻,痢疾,充谷不化,塞饮喘咳,痰白而清稀,肢冷汗出。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10~20mL,食前温饮为佳。
【自制方法】以上2味,共研细末,浸酒中封口,7日后开启,过滤,去渣备用。
【酒方来源】《医宗必读》
菖蒲酒
【药物配比】石菖蒲(根)90g 破故纸90g 米酒(或淡黄酒)1.5L
【功能主治】化湿和胃,壮阳收敛。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每日1次,取药末6g,用米酒(或淡黄酒)50mL调服。
【自制方法】以上2味,炒为末,拌匀,装瓶备用。
【酒方来源】《妇人大全良方》
猪胰青蒿桂心酒
【药物配比】猪胰1具 青蒿叶30g 桂心30g 黄酒0.5L
【功能主治】补脾散寒,温通气血,冷痢久不愈;此是脾气不足,暴冷入脾,舌上生疮,饮食无味,或食下还吐,小腹雷鸣,时时心闷,干皮细起,膝胫酸痛,羸瘦,渐成鬼气,及妇人血气不通,逆饮忧烦,四肢无力,丈夫痃癖,两胁虚胀,变为水汽,服之皆效。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服10mL。
【自制方法】取新鲜猪胰细切,与青蒿叶(切)相和,置砂锅中,入黄酒,文火温之,至微沸。再加桂心(研末)于酒中,搅匀,乘热放储净器内密封备用。
【酒方来源】《本草纲目》
温脾酒
【药物配比】干姜30g 甘草30g 大黄30g 人参20g 制附子20g 黄酒0.5L
【功能主治】温中通便,冷积便秘,腹满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或久痢赤白,经年不止。
【用法用量】每日2次,每次10~20mL,早晚温服为宜。
【自制方法】以上5味,共捣细末,浸酒中,5日后,过滤,去渣备用。
【酒方来源】《千金要方》
缩砂酒
【药物配比】缩砂仁30g 黄酒0.5L
【功能主治】行气和中,开胃消食。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呕恶胃痛,泄泻,痢疾,疝气等。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30~50mL,空腹温饮。
【自制方法】将缩砂仁炒后研成粗末,用白布袋盛之,置于净瓶中,入黄酒浸泡,封口;3~5日后开封,去掉药袋,澄清后即可饮用。
【宜忌】阴虚有实热者不宜饮用此酒。
【酒方来源】《本草纲目》
人参蛤蚧酒
【药物配比】人参15g 茯苓15g 贝母20g 桑白皮15g 知母20g 杏仁24g 甘草20g 蛤蚧1对 白酒1L
【功能主治】益气清肺,止咳平喘。咳久气喘,痰稠色黄,或咳吐脓血,胸中烦热,身体日渐羸瘦,或面目浮肿,脉浮虚,或日久成为肺痿。
【用法用量】每日2次,每次5~10mL,早晚饭前饮用
【自制方法】蛤蚧先用河,浸泡5天,逐日换水,洗去腥气,之后与诸药共研粗末,纱布包缝,浸入酒中,浸泡30日后,过滤,去渣备用。
【宜忌】因外邪引起的喘咳症状,不宜饮用。
【酒方来源】《卫生宝镒》
天冬紫菀酒
【药物配比】天门冬200g 紫菀10g 饴糖10g 白酒1L
【功能主治】润肺止咳。肺痿咳嗽,吐涎沫,心中温温,咽燥而不渴者。
【用法用量】每日2次,每次10~30mL。
【自制方法】将药洗净,捣碎,用白纱布袋盛之,连饴糖一起置入净器中,入白酒浸泡,密封。7~10天后开启,去掉药袋,过滤装瓶备用。
【酒方来源】《肘后备急方》
冬虫夏草酒
【药物配比】冬虫夏草40g 白酒0.5L
【功能主治】补肺益肾,增强气力,止咳化痰,平喘。虚劳嬴瘦,病后体弱,神疲乏力,自汗盗汗,饮食减少,阳痿遗精,腰膝酸软,失眠,痰饮喘嗽等症。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10~20mL,空腹饮服。
【自制方法】将冬虫夏草捣碎,装入净瓶中,倒入白酒,加盖密封,置阴凉干燥处,7日后开启,过滤去渣,即可饮用。
【酒方来源】《民间验方》
白前酒
【药物配比】白前100g 白酒0.5L
【功能主治】泻肺降气,下痰止嗽。肺实喘满,咳嗽,多痰。胃脘疼痛。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10~15mL,空腹温饮。
【自制方法】将白前捣成粗末,用白纱布袋盛之,置于净器中,入白酒浸泡,封口;7日后开启,去掉药袋,澄清备用。
【酒方来源】《肘后备急方》
白藓皮酒
【药物配比】白藓皮90g 白酒0.5L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化湿。老年慢性气管炎、湿疹、疥癣等皮肤病。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10mL,空腹温饮。
【自制方法】将白藓皮捣碎,用白纱布袋盛之,置于净瓶中,入白酒浸泡,封口;3日后开封,去掉药袋,过滤备用。
【酒方来源】《潍坊医学》。
栝楼薤白酒
【药物配比】栝楼1枚 薤白60g 米酒0.3L
【功能主治】通阳散结,行气祛痰。气短,胸背痛,喘息,咳唾。
【用法用量】每日1次,每次温饮20mL。
【自制方法】将栝楼打碎,与薤白同酒共煮取200mL,候温,过滤去渣备用。
【酒方来源】《金匮要略》
百部酒
【药物配比】百部根100g 白酒0.5L
【功能主治】润肺下气,止咳杀虫。因百日咳、肺结核、气管炎等引起的咳嗽气急;外用可杀虫虱、疥疮,阴道滴虫等。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15~20mL,饭后徐徐慢饮。外用时,用百部酒涂患处。
【自制方法】将百部根炒后捣碎,置于净瓶中,入白酒浸泡,封口,7日后开启,过滤去渣,装瓶备用。
【宜忌】凡脾胃虚弱者,及大便溏泄者均慎饮本酒。
【酒方来源】《本草纲目》
竹黄酒
【药物配比】竹黄(为肉座菌科真菌竹黄的子座,生在竹竿上,主要产于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等地)60g 白酒1L
【功能主治】化痰止痛。咳嗽痰多,胃气痛。
【用法用量】日服2次,每次5~10mL。
【自制方法】将竹黄置净器内,入白酒浸泡,密封,5日后开启,装瓶备用。
【宜忌】灰指甲、鹅掌风等皮肤病患者忌服。
【酒方来源】《药酒与膏滋》
芥子酒
【药物配比】白芥子250g 白酒1L 黄酒2~3L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利气豁痰。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等症。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20~50mL,空腹温饮。
【自制方法】将白芥子研成粗末,用白纱布袋盛之,置于净器中,入白酒浸泡3日,再入黄酒或米甜酒2~3L,再浸泡3日,去掉药袋,澄清后即可饮用。
【酒方来源】《本草纲目》
苦参酿酒
【药物配比】苦参 童尿 适量
【功能主治】祛风痰湿热,利血气积。风热惊痰而引起的癫痫及久病癫痫。
【用法用量】每日2次,每次10~30mL。
【自制方法】取苦参适量,劈碎,以童尿煎汁,兑入等量自来水,入糯米(使汁水浸过米上)作饭,拌曲(甜酒药)如常法酿酒。
【酒方来源】《本草纲目》
胡桃参杏酒
【药物配比】胡桃肉90g 杏仁60g 人参30g 黄酒1.5L
【功能主治】补肾,温肺止咳喘。喘咳日久不止。
【用法用量】每日2次,每次10~20mL,早晚空腹温饮。
【自制方法】将上药捣成细末,用白纱布袋盛之,置入净器中,入黄酒浸泡,封口,21日后开启,过滤去渣,装瓶备用。
【宜忌】阴虚火旺者忌服。
【酒方来源】《本草纲目》
香橼酒
【药物配比】香橼1枚 蜂蜜 清酒
【功能主治】理气润肺,久咳。
【用法用量】上药合好后,唤醒病人,嘱其用匙挑服,服毕再睡片刻,1次即愈。
【自制方法】香橼1枚,去核切片,以清酒同捣烂,入砂锅,文火徐徐煮之,自黄昏至五更为度(视汤汁挥发情况,注意补加清酒)。后用蜂蜜拌匀,待用。
【酒方来源】《串雅内编选注》
桑萸根皮酒
【药物配比】桑白皮250g 吴茱萸根皮50g 黄酒1.5L
【功能主治】泻肺行水,清肺止咳。肺热咳喘,痰多而黄,身热口渴,甚者吐血。
【用法用量】上液分为3份,每日服1份,空腹时温服。
【自制方法】将以上2味切成细末,与黄酒入锅内煎煮,待酒液煎至0.5L时,离火,候温,过滤去渣,收藏备用。
【酒方来源】《民间验方》
桑白吴萸酒
【药物配比】桑根白皮60g 生姜40g 吴茱萸10g 水1.5L
【功能主治】理肺,止咳平喘,肺痿肺痈。
【用法用量】不拘时温服,每次服10~20mL,或饭后随量饮之,以不醉为度。
【自制方法】将猪胰切成薄片,与大枣、白糖同置于小坛中,入白酒浸泡5日,不时搅拌,再加入米甜酒或封缸酒2~3L,封口,3日后开启,饮时取上清液。
【酒方来源】《肘后备急方》
葶苈酒
【药物配比】葶苈子100g 白酒0.5L
【功能主治】逐饮行水,泻肺定喘。咳嗽气喘,痰多,胸胁痞痛,水肿,小便不利(属痰水上犯,肺气壅实者)。
【用法用量】每日2次,每日20mL,饮后以小便通利为度。
【自制方法】将葶苈子捣碎,用白纱布袋盛之,置于净瓶中,入白酒浸泡,封口;3日后开启,去掉药袋,过滤后备用。
【宜忌】凡肺气虚引起的喘促,脾虚肿满,气虚引起的小便不利者,均忌饮此酒。
【酒方来源】《圣济总录》
照白杜鹃酒
【药物配比】照白杜鹃(鲜叶13.5kg) 白酒15L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老年性慢性气管炎。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5~15mL,饭后30分钟服用,7~10日为1疗程。
【自制方法】取照白杜鹃鲜叶13.5kg,浸于白酒15L内,加水至30L,浸泡5日,然后制成30%照白杜鹃叶酒液。
【宜忌】服本酒期间,不能同时服用其他气管炎药或对症药物。
【酒方来源】《中药制剂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