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 胀

肿 胀

桑枝酒

【药物配比】桑枝(连心皮,剉细)

【功能主治】治水肿和腹泻。不泻则腹满肿胀,泻则体力虚衰。

【用法用量】1次服1L。

【自制方法】用水8L,煮取4L汁,用4L米酿酒。

【酒方来源】唐·《外台秘要》

桃皮酒

【药物配比】桃皮(削去上黑,取里黄皮)3斤 麦曲1L 秫米1L

【功能主治】利小便。

【用法用量】每次一合,每日3次,耐酒者增加,以体内有热为佳。

【自制方法】上药用水3斗,煮桃皮成1斗,用5L汁渍麦曲5L,汁渍饭酿如酒法,热漉去滓。

【宜忌】忌生冷和一切有毒食物。

【酒方来源】唐·《外台秘要》、明·《本草纲目》

雄鸭酒

【药物配比】雄鸭(绿头雄者,退洗去杂候用)1只 南苍术3两 防风1两 荆芥5钱 砂仁3钱 广木香3钱 米仁3两

【功能主治】肿胀。

【用法用量】热服,分八九次服完,以矢气为验。

【自制方法】上药为末,酒拌装鸭内线缝,入瓷瓶,用无灰陈酒三四斛浸之,封口入锅重汤煮四炷香,去药渣。

【宜忌】忌一切盐味,气恼、生冷百日。

【酒方来源】《珍本医书集成》

皂荚乌饧酒

【药物配比】皂荚(去皮子焙)1挺 乌饧5两

【功能主治】疗水肿。

【用法用量】1次服完。

【自制方法】上药以酒2L煮取6沸,绞去药渣。

【宜忌】忌一切肉、面、生冷,咸酢食1年。

【酒方来源】唐·《外台秘要》

海藻赤苓酒

——原名“海藻浸酒”

【药物配比】海藻(洗去咸) 赤茯苓(去黑皮) 陈皮(去叉) 独活(去芦头) 附子(炮裂,去皮脐) 白术各3两 鬼箭(去茎用羽)当归(切焙)各2两 大黄(判,醋炒)4两

【功能主治】气肿行走无定、或起如蚌,或大如杯,或位于腹背,或位于臂脚。

【用法用量】初次服3合,空腹中午时及临睡各1次,若大便次数增加即减,不增加加至四五合,以有效为准。

【自制方法】上9味,判细如麻豆,用生绢布储,用酒2斗浸药,春夏浸5日,秋冬浸7日。

【酒方来源】宋·《圣济总录》

海藻消肿酒

——原名“海藻酒”

【药物配比】海藻 茯苓 防风 独活 附子 白术各3两 大黄 鬼箭 当归各2两

【功能主治】主治游风行走无定,肿或如核,或如盆杯,或著腹背,或著臂,或著脚,悉主之。

【用法用量】初次服2合,逐渐增加,以知为度。

【自制方法】将药切碎,用酒2斗、浸5日。

【酒方来源】唐·《千金要方》、明·《普济方》

丹参箭羽酒

【药物配比】丹参 鬼箭羽 白术 独活各5两 秦艽 猪苓各3两 知母海藻 茯苓 桂心各2两

【功能主治】除风湿、利小便、消水谷。水肿腹大、四肢细、腹坚如石,小劳苦则是胫肿,小饮食便气急。

【用法用量】服5合,日服3次,根据酒量渐渐增加。

【自制方法】以上10味切碎,用酒3斗浸5日。

【宜忌】岁久服之乃可收效,瘥后可长服之。

【酒方来源】唐·《千金要方》

黑豆花蛇酒

——原名“黑豆浸酒”

【药物配比】黑豆(炒熟)1L 白花蛇(酒浸,炙微黄)5两 火麻仁(蒸熟)2L 五加皮(剉)3两 苍耳子(酥炒微黄)3两 牛蒡子(酥炒微黄)1L

【功能主治】风肿不问冷热并效。

【用法用量】饭前温服一中盏。

【自制方法】上药捣碎,以生绢袋盛,用好酒3斛,装入瓷瓶中,封头,浸经7日,开瓶。

【酒方来源】宋·《太平圣惠方》

大豆消肿酒

——原名“深师大豆汤”

【药物配比】大豆1L 杏仁(去皮尖熬)1L 黄芪2两 防风2两 白术5两 木防己4两 茯苓4两 麻黄(去节)4两 甘草(炙)4两 生姜6两 清酒1L

【功能主治】疗风水,举身肿满,短气欲绝。

【用法用量】分7次服,1日1夜服尽,当下,小便极利。

【自制方法】以上11味切,用水3L,先煮豆取1L,去滓,加入酒及药煮取7L。

【宜忌】忌大醋、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酒方来源】唐·《外台秘要》

五加姜桂酒

【药物配比】五加根皮1斤 猪椒根皮2斤 丹参 橘皮各1斤 地骨皮 干姜 白术各8两 干地黄 芎 附子各5两 桂心 桔梗各4两 大枣50枚 甘草3两

【功能主治】虚胀,胁痛肩息有时发作。

【用法用量】日服2次,每次适量。

【自制方法】以上14味药,切细,用酒4L,浸渍1周。

【酒方来源】唐·《备急千金要方》

小芥子酒

【药物配比】小芥子1L

【功能主治】心腹胀满及鼓胀。

【用法用量】空腹温服,每次3合,每日2次,逐渐加大量。

【自制方法】上药捣末,绢袋盛,酒3斗浸之7日。

【酒方来源】唐·《千金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