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轻松突破瓶颈
读到这里,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找出工作中的瓶颈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可实际上,只要我们面对的是做过的工作,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出其中的瓶颈。
请大家试想一下,你现在正驾车前往目的地。
如果是要从东京开到群马县前桥市,大部分的人应该都会选择走高速公路。
这是因为根据生活经验,大家都知道驾车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就是“等红绿灯”。所以,大家在出行时都会选择没有设置红绿灯的高速公路。
除了红绿灯外,驾车过程中其实还存在一个瓶颈,那就是“堵车”。我们了解了这些之后,就会很自然地做出一些能够帮助我们突破瓶颈的选择,比如在不容易堵车的清早出门、利用导航来选择畅通的道路,或是绕道前往目的地,等等。
这种思考方式在推进工作项目时同样适用。
我曾于2017年8月21日在金泽开设了一场讲座。
当时,听众们的反响非常热烈,很多人都表示希望可以再次聆听我的讲座。于是我当场做出决定,向听众宣布:我会于12月4日在金泽再举办一次讲座。
我为什么会在讲座的地点和主题都尚未确定的情况下,就决定再开设一场讲座呢?
这其实是我为了突破瓶颈而采取的对策。
我常常开设讲座,因而知道办讲座这项工作中,最难完成的一个环节就是招募听众。而“趁热打铁”正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基于过往的经验,我知道:在我当场宣布下次讲座的时间之后,如果能有一部分人立刻报名,那么举行下一次讲座时,“招募听众”这项工作就会变得轻松许多。
无论讲座的内容有多么精彩,随着时间的推移,听众们的参加意愿和热情都会慢慢减弱。因此,我要赶在大家尚且热情高涨的时候,也就是这一场讲座刚刚结束的时候,当场告知大家下次讲座的时间。
通过这种做法,我在发布消息后的短短三天内,就招募到了二十位听众。
而在写书这项工作当中,我会遇到的第一个瓶颈则是“在项目会议上获得出版社的批准”。这是因为,如果提案不能获批,那么在短则数周,长则一两个月的时间里,我都无法开始执笔创作。
会议上,如果一个出版策划案被认为没有亮点、难以畅销,那么编辑就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修改。如果是因为这样的理由不能获批,我也只好接受等待。可提案得不到批准的理由往往又并非仅限于此。
我最常听到的理由是,出版社方面的人员表示:“我不太明白你写这本书究竟是要讲些什么。”在我刚成为一名作家的时候,曾经多次经历这样的情况。
于是,每当我和编辑完成商议,确定“这本书就围绕这个内容来写了!”之后,我就会在几天之内,把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完成,然后发送给编辑。
在项目会议上,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这项提案的实质是什么。而对一本书来讲,“序言”部分就可以担此重任,帮助大家理解这本书究竟是想讲些什么。
事实上,在我开始这样做之后,收到答复的速度明显比以前要快得多了。
当然,如果最后还是不能获批立项,这份努力也就变得徒然。尽管如此,在等待提案通过的日子里,与其空等,我们不如选择主动出击、准备一些可以帮助上司做判断的资料。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尽早获得答复,也有利于我们顺利地制订其他计划。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是做过的工作,我们就能比较容易地找出其中存在的瓶颈,并将其化解掉。
和开车一样,工作中也存在“拥堵路段”,因此,请多多开动脑筋,尽可能地规避掉这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