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以工作接手日期为标准”推进工作

如何做到“以工作接手日期为标准”推进工作

现在的我,承担着为五家媒体撰写连载报道的工作任务,每个月要面对八次截稿日期。这么听起来,你或许会觉得我一定每天都在忙于写稿,好不容易才能应付过来一个接一个的截稿日期。可实际上,我的生活并不像你所想象的那么辛苦。

前面我也讲到,我也曾经饱受截止日期的折磨。之所以能从那种工作状态当中脱身,是因为我转变了思考方式:在推进工作时,不再把截止日期当作判断标准,而是用工作的接手日期取而代之。

比如,我现在在为Mac Fan(MYNAVI BOOKS 出版)、《家电评价》(晋游舍出版)、《宣传会议》(宣传会议出版)等几家月刊杂志撰写连载报道。具体来讲,我的工作内容就是先采访嘉宾,再将采访稿整理成文。

因为杂志每个月的发售日期都是固定的(三本杂志皆为每月1日发售),所以校对工作也都有固定的截止日期。

采访日期与截稿日期之间其实有段不短的间隔,可即便如此,我也总是在采访完成的那一天就开始动笔。大部分情况下,第二天的时候我已经把初稿完成了。采访刚结束没多久的时候,我对于采访内容的记忆还很清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写稿,比拖到临近截稿日期的时候再写,效率要高出许多。

当然,之后我还要仔细打磨稿件、对稿件的内容进行推敲或补充。但稿件的基本框架在这时就算是构建完成了,因此,之后的工作会轻松许多。

为了落实这一工作方法,在每次采访结束后,我都会为自己预留出写稿子的时间。至于具体是怎么做的,我将会在第六章当中再向大家详述。

通过这种做法,我在采访当日就可以把“写稿”这一瓶颈环节破除。因此,我再也不用过被截止日期追着跑的日子了。

我所举的虽然只是我个人的例子,但这一工作方法同样适用于普通的公司职员。

以“制作会议记录”这项工作为例。

有的公司这样规定道:“会议记录要在下次会议召开之前发放。”可即便如此,我们最好还是在召开会议的当天,就把会议记录发送给相关人员。最晚也不要超过第二天。根据我过去的经验,工作能力强的职员,基本都会在两天之内把会议记录做好。

其实无论是谁来做,制作一份会议记录所需要的时间都不会相差太多。但开始着手的时间越晚,人的记忆就越模糊,最终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然后,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举行下一次会议的日子,有拖延症的人就不得不同时制作两次会议的记录……

而且,会议记录的制成速度必然会影响到一家企业留给别人的印象。因此,我推荐大家提早预留出一些会后时间,用于制作会议记录。

此外,假设我们现在负责整合资料的工作。如果这份资料需要以月末汇总好的各项数据为基础,那么在80%左右的数据已经到位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开工了。也就是说,在每个月的20日左右,我们就可以汇总出一个大致的数值,到了提交日期,我们就只需要再补上这几天的差值就好。这样一来,不用等到所有数据都到位,我们就可以开始推进这项工作了。

从前没有电脑这么便利的办公用具,所以必须要等到所有数据都到位,大家才能开始汇总工作。可如今,我们只需要把后面几天的数据填到表格里,就可以立即利用事先设定好的公式重新计算。因此,我们不必等到截止日期再开始整理。

每个月月末的经费核算,也是经常让大家感到手忙脚乱的工作之一。

为了不让自己受到截止日期的牵制,我选择在每笔收支发生之后,就立即把收据和回执交给税务师,而不是全部汇总起来,月末再一起发给他。

此外,对于一些定期到访的惯例工作,我推荐大家可以利用一段集中的时间,提前将数次的工作量做完。比如,在制作公司内部报刊的企划案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

○以接手日期为标准来推进工作

我自己也一直在践行这种做法:给月刊杂志写连载时,我会尽量一次写出两个月的稿子;给周刊杂志写连载时,我会努力一次性写好四周内所需要的稿子。

这样一来,我再不用一次次地受截止日期的威胁。哪怕遇到一些需要占据我两天到三天时间的急事,我也不用担心工作计划会被打乱。因此,我再也不用面对手足无措的局面。

不过肯定也会有这样一类人存在,他们认为:迫近截止日期时再开始处理这项工作,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提高工作的推进效率。

当然,这种“截止日期”效应确实有效,我并不否认这一点。然而,无论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还是国家正在推进的“劳动改革方案”,都在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条信息:这些年来,人们对于工作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此外,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需要同时处理多项工作。如果我们还不对工作方法加以调整、一味地因循守旧,接踵而至的截止日期只会让我们感到越来越大的压力。最终,它们会像连环车祸一样摧毁我们的工作计划,造成工作上的失败。

从“以截止日期为判断标准”向“以接手日期为判断标准”转变,刚开始可能是要吃些苦头的。但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克服困难,改变工作观念,养成提前处理工作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