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学习理论概述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内涵与特点
认知与认识是同义词,泛指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认知论就是指导人类认识过程的方法。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该派别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莫雷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认知学派理论的共同点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它们都把学习看成复杂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换言之,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的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非认知因素。其二,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它们都主张学习的结果是形成反映事物整体联系与关系的认知结构。其三,从学习的条件来看,它们都注重学习的内部条件,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虽然认知派学习理论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为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为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认知学习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认知学习理论的几位代表人物及其学说
一般认为,认知学习理论发端于早期认知理论的代表学派——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说,同时心理学、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也影响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取向。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包括格式塔学习理论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以韦特墨为代表的格式塔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的解决问题是学习者通过对情境中的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的一种完形,而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随之发展的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吸收了完形说的思想,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二项式,而是在刺激与反应的中间有中介变量,即中介过程或心理过程,是介于实验变量与行为变量之间并把二者联结起来的因素。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主要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解释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说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知识结构。该理论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认为为了促进学生最佳地学习,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奥苏贝尔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即接受—同化学习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分化和整合,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获得更加清晰、稳定的新知识,而原有的知识也在这个同化过程中发生了意义的变化。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没有典型的代表人物,它主要是研究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关注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以及记忆系统中知识表征和储存的方式。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学习上强调学生要按照教师的指导,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从早期的以格式塔为代表的认知学习理论到今天的以加涅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认知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一个逐步完善和逐步清晰的过程。
2.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学说
认知学习理论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理论体系。从研究声乐学习的角度出发,本书主要选取了认知学习理论中的格式塔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应用于声乐教学。
(1)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是学习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20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苛勒和考夫卡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的。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一些独立的一开一关的灯,在构成一个整体之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格式塔心理学家们通过这一现象发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原理。“图形与背景”的研究表明,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的整体是一个可分离的整体,他们承认整体的可分离性。顿悟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对学习研究的又一重大贡献。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对猩猩解决问题的情景做了深入的研究,把香蕉放在猩猩看得见但够不着的地方,而猩猩要通过它们经验中不曾有过的新方法才能获得香蕉。通过实验发现,猩猩不是逐渐学会拿到香蕉的,而是突然学会解决这类问题。这一过程中,强调的是知觉的重组。知觉重组是学习的核心,注重的是认清事物的内在联系、结构和性质。只有完成了知觉的重组,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格式塔学习理论对整体与部分和顿悟的研究,引发了笔者对声乐教学的思考。声乐学习其实也是一个整体,它是由各个小的部分构成的。我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有时比较偏重某一方面的学习,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作用。这种只求局部不讲整体的学习方法,只会造成越学越不清楚、越学越复杂的现象。顿悟理论给声乐教学中技能技巧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对于某一技巧的练习有时很难达到教师的要求,有时仿佛豁然开朗突然做到了,这就是顿悟。教师和学生都了解并且运用顿悟原理,将给声乐的教学和学习提供更多的方法。这样,教学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在皮亚杰看来,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即要建构新的认知图式。他们认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强调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这正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皮亚杰对“学习”的认识和对认知发展过程的研究是该理论的核心之一。他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即同化、顺化和平衡。一切认识都离不开同化和顺化。个体的认知图示只有通过同化和顺化才能得到发展,才能达到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本书主要运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同化、顺应”原理。声乐教学中往往过于强调教师的知识经验,而个体的经验和思维方式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容易造成学生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因此学习起来好像总有些“找不着感觉”。如何运用同化和顺化的原理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构成学生内部知识的重组,从而达到新的认识水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建构主义提出的教学观、学习观、知识观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对于进一步推动声乐教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其他学习理论不同,它不是以某一位理论家或某种特定的研究方法为特征的。认知心理学界把人看作信息加工的机制,把认知看作对信息的加工。通过对选择性注意、编码、贮存和提取等信息加工过程的分析和对记忆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学习过程的了解。这些都是传统的认知学派不能比拟的。我们主要是通过对信息加工过程和信息加工学习原理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人类学习的内部过程,掌握知识输出的条件和信息贮存的方法。对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认识,不仅能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还能使学生用更快捷、有效的方法掌握声乐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声乐记忆的能力。
认知学习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声乐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较少考虑到情绪、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为了使文章能从辩证、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笔者还结合心理学、教育学、音乐教育学、生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力求学习论与声乐教学的结合更加完善,以丰富声乐教学理论,指导声乐教学实践,探索更有效的声乐教学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