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教学中协同理论提出的理论基础

一、声乐演唱教学中协同理论提出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和协同论

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协同理论是在系统论、协同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将横断科学的先进研究方法移植于人文科学研究的又一新的尝试。

系统论是研究客观现实系统共同的特征、本质、原理和规律的科学。系统论主张从整体出发,研究系统与系统、系统与子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普遍联系。系统论认为,系统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任何一个事物不是一个系统,就是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可以逃离系统而独立存在的事物。比如说,生态有机系统中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若干子系统,人属于该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而人本身又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由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等许多子系统组成。

协同论是由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创立的。它主要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同步、合作、互补的关系,研究协同效应的形成,揭示系统进化的动力。它的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协同论由一系列严密而复杂的原理组成,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原理是协同效应原理、绝热消去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在本课题研究中,协同效应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将得到运用。

协同论认为,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既有独立运行,又有关联运动。当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时,各个子系统就会自动地服从于整体,产生协同效应,形成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联合作用,这时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所谓协同效应原理,就是用这种系统内各个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系统的有序性是由诸多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的。协同效应是任何复杂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自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协同导致有序”是这一基本原理的高度概括,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类系统普遍存在的共同规律,毫无疑问,也符合声乐演唱教学系统的运用。协同论认为,在社会系统中,各个社会细胞之间协同合作,才能导致社会的有序演化,否则社会就会发生混乱,人们的正常生活就不能得到保障。而且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这种协作就越复杂,对协作程度的要求也越高。

所谓自组织原理,是指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或物资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在自身涨落力的推动下,达到新的稳定,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自组织的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子系统之间能够按照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它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

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可以把声乐演唱教学看作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从实施声乐教学的过程来分析,可分为“教”系统和“学”系统两个子系统。这个系统从声乐演唱教学效果产生过程来分析,又包括声乐演唱生理过程和声乐演唱心理过程两个子系统,而生理和心理的子系统中又包括其“子子系统”。对于声乐演唱教学系统的划分,运用系统论的原理来进行阐述,完全可行。根据协同效应原理,我们可以认为,要使声乐演唱教学系统形成有序结构,其关键是使该系统中各子系统产生协同效应。为此,我们要分析声乐演唱教学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找出它们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及各自独立运行的特点,研究怎样通过声乐演唱教学的特殊作用,加强它们之间的关联运动,并且使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从而产生协同效应,优化声乐演唱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同时,根据自组织原理,我们认为,要科学开展声乐演唱教学,必须提高声乐演唱教学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即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教师的思维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加强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使各子系统在声乐演唱教学活动中自觉、协调、有序进行。

所以,针对声乐演唱教学的特点,结合系统论、协同论在声乐演唱教学系统中的运用,笔者大胆地得出本书的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协同理论。所谓声乐演唱教学的协同理论,就是在系统论、协同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声乐演唱教学独特的审美功能,使其与各子系统、各“子子系统”之间协同合作、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促进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以形成协同效应,提高声乐演唱教学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优化声乐演唱教学系统的整体结构和整体功能,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二)生理学和心理学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功能的科学。机体是有生命个体的统称,而机体功能是细胞、组织、器官以至整体的作用和活动能力。对于有生命个体的人体,其功能极为复杂,需要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研究。通常生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水平,即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生理学家从器官和系统水平研究生理学,取得了大量丰富的组成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学知识。它已构成了当今生理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人体的细胞、血液、循环系统、消化和吸收系统、能量代谢和体温、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呼吸器官、感觉器官和生殖器官等方面的研究。人体是由许多各具功能的器官组成的,器官的组成单位是细胞,而细胞又由各具特征的物质分子组成。这充分说明,人体是高级、复杂的个体(机体)。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其功能活动是以整体为存在形式的,并与周围环境保持密切联系。因此,要解开人体及其器官、系统功能的奥秘,我们必须进行整体水平的研究,且要用整合的观点,研究人体功能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也就是说,对于生理学的研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发展的、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人体功能,去进行研究学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正如生理学所说,人体是高级、复杂的个体(机体),人的心理现象自然也是高级、错综复杂的。人的心理现象是宇宙间最复杂、最奥妙的现象之一,也是人类自身最常见、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心理现象包括心理内容和心理形式两个方面。心理内容指的是来源于现实并为每个人所意识到的各种映象本身。它会随着不同的个体,或者随着个体不同的现实生活变化而变化。心理形式是指这种映象存在的方式及其结构、组织。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映象存在的方式及其结构、组织都是一样的。或者说,心理形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共同的。它就是心理学专门研究的内容。普通心理学一般把心理现象(心理形式)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状态包括注意和应激。通过对心理学所涉及内容的了解我们得知,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不断探讨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人的心理现象与物质世界、客观环境条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随着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人的心理现象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根据心理学的内容划分标准,也可以说,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是每个人共同存在的心理形式,它们会伴随着客观环境条件、物质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还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发展、联系、对立统一、整合的观点来对待心理学的研究和学习。

以上两部分分别阐述了生理学、心理学的学科内容、性质和任务。可以看出,生理学和心理学均是两门基础学科,均与人体(机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和学习,将会全面揭开人体及其器官、系统功能的奥秘,从而推进关于人体功能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

若能充分了解人体自身承担声乐演唱教学的器官、功能及组织,若能科学掌握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其个体的心理现象随着歌唱教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将会对全面提高声乐演唱教学、产生最佳的声乐演唱教学效果起到很大帮助。因此,全面掌握和研究生理学和心理学是声乐演唱教学中协同理论研究的重要前提,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将为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协同理论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