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曲目的内容处理

三、声乐曲目的内容处理

(一)前奏、间奏和尾声的处理

1.前奏处理

演唱者在音乐出现前就应酝酿和作品相关的情绪,抓住情绪的触发点,挖掘产生冲动的戏剧性诱因。通过前奏让情绪更加饱满并准确地导入第一句歌声,这样的演唱便一下就获得了“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2.间奏处理

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出现的音乐间奏,是曲作者烘托作品情绪节奏的重要表现手段。通过设定间奏,作品的情绪层层递进。同时,歌声和乐器伴奏又形成了对比,可以看出,间奏能使作品的内容以另一种方式使其更加丰满。

3.尾声处理

歌曲作品中正确的尾声处理也常被演唱者忽视。例如,意大利歌曲《我亲爱的》的结束句,三小节的尾声正是恰到好处地传递了声乐作品中“如没有你,心中忧郁”的情感色彩,极易表现演唱者要求情人相信自己对他的爱,渴望得到爱情的心情。如果这首歌无尾声,歌曲结束在“忧郁”的“郁”字二拍上,则歌曲的情绪就没有好的效果。这说明了作品尾声伴奏绝不是虚设和可要可不要的部分,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演唱者要学会充分利用作品中所给予的尾声音乐,淋漓尽致地将表演的情绪延续到音乐尾声的结束。

(二)音符、休止符处理

演唱者在演唱作品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地照搬曲谱。比如,丁善德编曲的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最后两句,第一句的末尾“到”字的延长标上了滑音,这是对的,但是第二句“枉然”之前的“呀”字在两个音符中间存在下滑音,“枉然”后面的“哟”字也存在下滑音,如果照搬原谱演唱,就会显得很死板。

休止符与音符一起构成音乐,同样是音乐生命中的一部分。每首声乐作品的每个音符都是作曲家的心血,是他们心中情感的倾诉和流露,所以演唱者要尊重作者,认真对待每一个音符、休止符和表情记号。有些演唱者粗心大意,对休止符和音符视而不见,就很难按照作曲家的创作本意来展示作品。

(三)作品的起始处理

歌曲的开头乐句往往交代出了歌曲的主体。主体是全曲结构发展与情感发展的基本素材,是形成音乐形象的基础,更是全曲的核心,集中概括了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以,演唱者必须以最积极的身心状态、最具凝聚力的主体概况来演唱好起始句。这是感情宣泄的第一关。如果第一关过得很出色,能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就为整首歌曲感情的流畅抒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声乐演唱中,除了歌曲的起始句具有独到的艺术效果外,作品中最末尾的一句也是艺术处理中必须注意的。作曲者一般以歌曲的结尾句作为乐曲的结束或者交代(意犹未尽也是一种交代,以加强和巩固情绪的终结,或者通过进一步的感情抒发和意境描写,深化各种特殊的感情色调)。大部分的演唱者采用的是由强到弱的处理方式或由弱到强的处理方式。由强到弱的处理方式通常给人以深情绵绵、回味无穷之意境,由弱到强的处理方式通常给人以激昂振奋、汹涌澎湃之气势与感情。

(四)作品的力度处理

作品的力度处理是演唱时声音的强弱处理。歌曲中的旋律美和情感美,都是靠不同的力度来表现的。声音力度的强或弱,是与作品的内容、音乐的意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的。利用力度的变化可以获得鲜明的强弱对比,有利于塑造音乐形象。在演唱中,声音强弱的对比与变化,是声乐作品艺术处理中最常用的手法。力度的变化,能直接引起演唱情绪、情感及演唱意境的变化。

声乐作品演唱中常用的力度术语对比如下:

mf(中强)f(强)f f(很强)f f f(极强)<(渐强)sf(突强)

mp(中弱)p(很弱)pp(极弱)>(渐弱)sp(突弱)

采用不同的力度变化来处理音乐时,必须处理得自然、合理。比如,有的乐句需要用渐强的力度变化来处理,而有的乐句需要渐弱的力度,还有的必须用到突强或突弱的力度。适当地运用力度处理,能使乐段、句逗对比鲜明,更独具特色;能使歌声层次分明,富有色彩变化;能使演唱更为细致,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在歌曲的演唱中,如果缺少力度的对比与变化,就不能将歌词的内容及音乐的意境生动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五)作品的速度处理

速度,是音乐表现的方法之一,它源于生活。作曲家就是根据生活里的各种现象,用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法来描绘这个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描绘不同的意境,表达人的复杂感情。

速度的准确是一首歌情感表达的重要体现。准确地把握演唱速度,对于歌曲意境和情感表现都起着重要作用,速度起得过快、过慢都会对歌曲的表现产生极大的影响。清代徐大椿曾做过这样的评述:“曲品之高下,大半在徐疾之分。”人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内心的速度随着情感的起伏波动而变化,并反映在演唱者的表演之中。速度的转换控制着情感、色调的变换。活泼、欢快、激动、兴奋的情绪一般是与快速度相配合,抒情的、田园式的风格多用中速,而沉思、回忆、怀念等情绪多与慢速相配合。

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中,为了唱出歌词“微风吹动了我头发”的动感,我们可以把前六个字速度调快一点、唱得紧迫一点,最后到“头发”二字时,再适度放慢拉宽,突出被风吹动的头发的形象。

宋代苏轼词、青主作曲的歌曲《大江东去》中,歌词“故垒西边人道是……”每两个字中间就有一个休止符,这里就可以将前三个词的速度处理得快一些,“道”和“是”之间的休止长一些,突出“是”字的语气分量,这样音乐和语气就都生动了。

独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有引子和尾声的、欢快的三段歌词的分节歌。很多演唱者在反复记号以后的最后一小节的后半拉慢了速度,第三段也从慢速的断音开始,即第1小节“鸟儿声声”四字用断开的慢速,第2小节“啊哩哩”渐快,第3小节就完全恢复原来的快速。此曲三段歌词一样的旋律,要是一样的欢快,观众的感觉容易麻木。这里放慢了速度,一方面表达了倾听鸟儿歌唱的情景,另一方面在重新快起来时让人们感到很新鲜。这样处理速度,虽在一处违背了速度标记,但总体的欢快速度并未改变,反而提高了全曲的感染力。

歌唱速度的变化还有“慢而不断,快而不乱”的要求。这些细微的差异,往往还采用一些补充性的速度标记。对于歌曲演唱速度的处理,演唱者要灵活对待,做到有对比、有变化,但更要合理化,要避免重复使用同一种单调的表现手法。在一首歌曲之中,不能反复使用渐慢或者两个以上的无限延长的速度处理,否则,歌曲的表现就会显得特别凌乱、过于拖沓。

(六)作品的情绪处理

声乐作品处理中,应根据作品的风格与情感的需要,同时根据歌唱语言中语气的差异,对演唱进行适当的情绪处理。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于把歌颂爱情、赞美家园、反映生活情景等称为软情绪,把坚决、强悍、仇恨、愤慨、激奋、颂扬及坚定的行进等称为硬情绪。在声乐作品处理中,演唱者应根据作品的风格与情感的需要,同时根据歌唱语言中语气的差异,对演唱进行适当的情绪处理。

河北民歌《小白菜》的第一句力度上要强烈,表现失去亲娘哭天喊地的悲切之情,速度不要放慢,注意情绪上的渲染。为了追求情感上的表达,往往需要在处理上有所变化,所以,第二句在力度上则要稍弱,速度渐慢,声音要内在含蓄一些,表现内心深处的悲伤和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心情。

(七)作品的高潮处理

有的歌曲的高潮是一个点,有的歌曲的高潮是一个段落或一个高潮区。在歌曲中,高潮的布局也不尽相同,有的在歌曲的曲首,有的在曲尾,有的在全曲倒数三分之一处,但是它们的特点都是音区高、节奏宽、时值长、力度强。因此,演唱者首先要弄清高潮在全曲中的布局与表现手法,其次根据歌曲的结构特点、思想内容、感情发展进行表达,给听众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高潮最常见的处理方法是延长高音时值,在高音之前歌曲的旋律与情感均已经发展到一定的层次,而听者往往需要一个强烈的音响来宣泄与表达这种感觉与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