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的形体要求

三、歌唱的形体要求

(一)形体动作

歌唱艺术通过真挚的情感打动观众,让人们有一种美的享受。然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并不是仅仅靠歌声就能完成的,还需要辅助以适当的形体动作,使歌声更加传神,让表演更加丰满,让歌声与形体动作的搭配相得益彰,共同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所谓的形体动作,主要是指演唱者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口型和手势表现出来的肢体语言。演唱者在舞台上的一颦一笑、行动坐卧等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属于肢体语言的范畴。

在声乐艺术表演体系中,进行系统、正规的形体训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形体动作是为辅助声乐表演服务的。演唱者的内在心理情感会以形体动作表现出来,同时与歌曲的内容、情感、情节的变化相符合。在舞台上,演唱者的举手投足、仪态风度,都是演唱者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所以有人说,形体语言是歌唱语言的补充,运用过程中并不需要有太多的添加,只要恰到好处即可,否则会产生一种画蛇添足、喧宾夺主的感觉,会让观众认为表演者矫揉造作,影响审美情绪。形体动作的合理运用,既是表演者形象美感的表现,也能对整体舞台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形体动作的训练

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歌唱时的身体姿势也可以算作形体动作的一部分。关于歌唱姿势,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详细介绍了正确的要领及训练方法。这里形体动作的训练主要是指除歌唱姿势以外的部分。

1.眼神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眼神来判定其想要表达的含义。在声乐表演中,这一规律同样适用。通过眼神,我们可以感受到喜悦、悲伤、愤怒等各种情感。不同的眼神反映着不同的情感与心态。

眼神的作用通常在戏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我国京剧当中,有一种架子花“眼法”,共分为五种:瞧,是指向辽阔的远方观望,同时要搭配身体上的其他动作;看,是指在舞台上看近处的景物,需要将眼神聚集起来,切勿散漫无神,如看书、看人等;视,是指轻视对方,仅仅将眼帘抬起,一扫而过;眇,是指把眼睛微微睁开,从空隙中看人,这种方法在特定人物上才适用,如曹操看人,表现其奸诈,就用此方法;瞥,斜眼看人,看完之后又马上避开对方。京剧上的眼神表演方法对于歌唱表演同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演唱者在舞台上既要表现得大方稳重,又不能过于僵化,下面是两种眼神训练的方法。

第一,眼神距离的训练:让目光的焦点进行远、近距离变化,如同相机可以调节焦距一样,直到这种调节变得自如随意。

第二,眼神方向的训练:让目光进行上、下、左、右不同方位的训练。这种方法可以暂时不考虑景物远近的变化,训练时要保证让目光到达每一个方位。我国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经在自家养了一群鸽子,每天观察捕捉鸽子飞来飞去的轨迹,从而训练自己的眼神。

除了距离与方位的训练,还有一种眼神自身浓淡变化的训练,即眼睛看东西时视觉范围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过程。通俗来讲,有些类似于我们瞪眼的过程。

掌握以上的眼神训练方法后,演唱者就可以将三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训练,同时注意整个面部的表情变化要协调自然。

2.面部表情

人们在表达情感的时候,一定会伴随着面部表情的变化,歌唱时表现得更为突出。面部表情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到歌唱发声的质量,同时也会对表演者的舞台表演效果造成影响。

虽然在日常生活当中,面部表情有较多的变化,能够表现喜、怒、哀、乐、惊、恐、忧等各种情感,但在歌唱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演唱者需要让表情处在自然的微笑状态。这既是歌唱发声的需要,也是舞台形象的需要,因而有意识地训练这种“微笑”唱法十分必要。但是,声乐上只掌握这一种表情还远远不够,需要根据演唱内容与情感进行调整。在面部表情方面,一般有两种主要类别:一种与戏曲密切相关,如京剧中的一些表情和动作与生活中相比进行了夸张,一般需要按照程式化的方法进行处理;另一种则是在歌曲演唱和歌剧表演时,表情与动作和生活中基本相似,没有夸张和程式化的要求。

面部表情的训练,要注意训练方法的科学性。演唱者可以对着镜子进行练习,以便于检查和发现错误。演唱者若能够将表情恰当运用到演唱当中,必然能使舞台表演更加生动形象,富于艺术的表现力。

3.口型

歌唱时的口型,关系到发声时的共鸣、音色和吐字等表现技巧,同样是演唱者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口型,即歌唱时歌者嘴的张合程度,它会对声音造成直接的影响。口张得太小,声音就不能完全放出来,而口张得太大又会导致声音发散,这都是不正确的口型。双唇自然舒展,没有夸张的状态,这样喉头才会放松,不易造成紧张。正确的口型加上适当的肌肉运动、自然的状态,才能够唱清楚歌词,才能够发出美妙的歌声。

口型对歌唱时的咬字吐字,以及歌唱技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演唱者不可以错误地认为歌唱时的口型只有一种,而要根据演唱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甚至有时会张得特别大,这种情况最不容易把握。张大之后的正确口型标准是:上唇基本呈微笑状,横向撑开,略露上齿,下腭尽量向下把嘴张大,两个嘴角同时向内靠拢,不要露出下齿,口型竖张。我们要注意,有时候出现夸张的口型,完全是为了演唱发声的需要。当发声与形象问题并存时,演唱者要注重解决发声问题,毕竟歌唱最主要的是听觉上的艺术,绝不可以舍本逐末,进入误区。

4.手势

手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不论在任何领域,恰当的手势都能代表一定的含义,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歌唱表演上更为突出,不仅能够帮助演唱者表达思想情感,还能够渲染气氛,调动观众的注意力。总之,演唱是离不开手势的。

手势的种类有很多种,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演唱者需要根据演唱的需要有选择地灵活使用,同时注意多种手势搭配使用要灵活自然。若手势使用不当,会让观众感觉生硬、做作、不自然,不仅失去了手势原本的意义,还会对舞台整体的表演效果造成不良的影响。

手势的运用也是演唱者主体形象的一部分,得体的手势能够使表演更富有感染力。根据歌唱时的情感需要,可以将手势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我们需要细心体会具体的用法。

(1)指示型手势。这种手势是指用来指示具体的真实形象的手势,一般分为实指和虚指两类。实指是指演唱者的手势所指的事物就在演唱现场,虚指是指演唱者的手势所指的事物并不能看见,更多的是在舞台之外。以歌曲《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为例,当唱到“你会看到我的爱在旗帜上飞扬”一句时,演唱者就常用虚指。相对来说,这种指示型手势比较容易把握。

(2)抒情型手势。这种手势抽象性很强,但运用十分广泛,主要表达歌唱者的情感。例如,在唱到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中“决不容豺狼来侵犯”这句时,演唱者常常紧握拳头,以表达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3)模拟型手势。这种手势一般用于模仿一些具体的事物,演唱者能让观众了解其模仿的是什么就可以了,不必过于形象,否则会喧宾夺主,影响演唱效果。例如,在演唱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时,演唱者常常做出模拟手鼓的动作,让观众感到亲切自然。

(4)习惯型手势。这是由于演唱者具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在观众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也许这些手势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含义,但由于形成了习惯,演唱者和观众都会觉得不可或缺。比如,腾格尔在演唱时常常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表演动作,在观众心目中形成了固定的表演形象。

和之前提到的各种形体动作一样,演唱表演时手势的运用也要自然、和谐,并且,手势一旦被运用,观众能够很直观地注意到,因而更要谨慎地处理,有时候还需要与腕、臂、肩等部位形成一个整体,共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