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学习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理论研究
(一)格式塔学习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理论研究
1.“整体部分”理论与声乐教学
通过对似动现象的研究,格式塔提出了整体与部分理论。整体与部分理论认为,系统中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仅根据各分离的部分无法推断出整体,并且整体不仅仅是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一个分离的整体。把一个完整的图形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是,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在声乐学习和教学当中,教师有时比较偏重技能技巧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心理、生理、情感、知识结构等其他方面的作用。这种只求局部不讲整体的教学方法,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思路,这也是我们急于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只有从整体上来调整局部,注重整体性的教学才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从而才能完美地表现艺术。
声乐艺术中的“整体”是融合了演唱者的声、情、技、艺等多种因素的一种综合体现。例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就是演唱方法与感情表达、声音色彩、演唱风格等种种要求同时到位的效应。思想感情是指演唱者对歌曲情感的处理和艺术升华。演唱能量是指演唱者的歌唱技巧,如歌唱的呼吸、咬字、共鸣、声音的强弱、音色的明暗,等等。本书中的声乐教学的整体概念指的不是单一的整体。我们将它归纳为一个由多个部分构成的整体,部分与整体之间既是独立的,又是层层制约、环环相扣的,并且整体教学取得的效果不仅仅是部分之和。我们将声乐学习划分为三个层次:声乐演唱为第一级,是一个大的整体;发声技巧、情感表达划分为第二级,是声乐演唱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三级为生理、心理及学生的知识范围,这三个部分影响技巧的形成和情感的表达。
整体与部分理论指导下的声乐教学,要求教师做到把声乐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当成一个整体来对待。教学过程中尽管每一层次的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有步骤、有计划及侧重点,但是不能把演唱者的声音、语言、情感分割开来单独进行训练。片面强调某个方面的表现,往往会阻碍声乐训练的进展,这是不可取的。
2.“顿悟”与声乐教学中技能的掌握
顿悟学习研究的代表人物韦特墨一开始从事格式塔心理学研究时,就特别关注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可以说,他是为了学校实践而研究学生的顿悟学习的。韦特墨认为,一些教师过于注重机械记忆,不惜牺牲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他把自己的研究指向发现使学生能有更多顿悟发生的学习方式。顿悟是指学习者结合当前整个情境突然察觉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构建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换言之,有了顿悟的学习者,是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整个情境的,真正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关系。顿悟的内容是进入了长时记忆,将永远保留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因此,这样的学习特别不容易遗忘,而且很容易迁移到其他新的情境。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学习常常会伴随着一种兴奋感。学习者了解到有意义的关系、理解了一个完形的内在结构、弄清了事物的真相,因此会伴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体验,能使学习者积极地投入学习。
在学习论的研究中,笔者很赞成把学习的过程归结为感知、理解、记忆、应用、顿悟这几个部分。有很多人认为对所学知识能简单地运用,就完成了学习的全过程,但这中间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往往被忽略了,那就是“顿悟”。只有顿悟了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才能成为思维的一部分,而且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
顿悟理论给声乐教学中技能技巧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声乐教学中常会遇到在传授某种技能技巧的时候,学生从声音上一时达不到教学要求。有些教师就会比较着急,学生也跟着紧张,因此越唱越不在状态,越唱越达不到要求。这时,教师一定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紧张和厌学的心理,影响教学效果。要让学生了解顿悟的原理,告知他们顿悟的形成是需要一段时间来探索的,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境和专注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感知、理解、记忆、应用、顿悟这个学习的过程看成一个整体来对待,不能忽视顿悟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顿悟的形成创造条件,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对学习形成一种坚定的信念。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所学的知识具有深刻的理解,从而加深记忆,使知识得到自如的运用,否则,模仿演唱的学习永远也不会形成顿悟。帮助学生改变不良的学习方法,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练习,那么顿悟的产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只有体会到顿悟给学习带来的乐趣,学生才会更想学,更愿意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学习,促进知识的吸收,从而形成顿悟—增强兴趣—积极思考—大胆探索—顿悟的良性循环。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理论研究
1.建构主义的“学习”与声乐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构建主义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建构个人自己的意义,而非重复他人的意义获得正确的答案。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正如皮亚杰派学者所说,对学习者应经常问他们“你是怎么知道的”,而不是“你知道吗”。在他们看来,学习者不能解释是怎么知道的,就说明他实际上还没有学会。建构主义提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关于这一教学思想的研究有很多。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是不太理想,主要原因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在目前一对一声乐教学形式下,教师还是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的,常常处于主体地位,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不愿、不敢或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习惯了“跟着教师走”的教学模式,只会被动地按照教师提出的方式方法进行学习,缺乏自主能动性。要改变以往教师占主导地位,只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声乐教师和学生就要转变观念和思想,明确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权威,不再是声乐课堂唯一的演讲者,而是帮助学生建构意义知识体系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要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参与声乐协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2.“同化、顺化”与声乐教学
《学习论》一书中谈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人的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同化、顺化和平衡。同化就是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吸收营养一样。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皮亚杰认为,“智慧行为依赖于同化与顺化这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只有通过同化、顺化和平衡,才能引起图式的变化,才能达到新的认识水平。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学习到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一般而言,学生每当接受新的刺激时,总是试图用已有的声乐知识和方法去吸收新知识,如果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相反,如果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所用的方法无法掌握新知识和技能时,学生必须调节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去适应新的刺激,直至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同化和顺化的过程中,才能习得声乐技能,逐渐提高声乐的演唱水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有利于学生的同化和顺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让学生充分运用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去消化和吸收新知识,监控自己的认知过程,促进新旧知识进行重组,使新知识成为学生自身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从而形成新的认知体系,使学生的学习达到质的飞跃。
(三)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理论研究
认知心理学家把人看作信息加工的机制,把认知看作对信息的加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将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分为注意刺激、刺激编码、贮存和提取这几个阶段。
其一,刺激的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仅要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和认知图式。
其二,一根电缆在某一时刻只能从事那么多的通信,也就是说,它传递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信息加工论者由此认为,人类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这种“人的能量有限观”对于学习心理学中的注意与记忆领域的研究影响最大。
上述两个结论是信息加工论者对信息的输入所进行的研究。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仅要考虑知识的特征,还要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新知识的选择应立足于师生共同的经验范围,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人的能量有限观也给声乐教学带来很大的启发。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短时记忆能量的有限性,一堂课不宜讲解过多的理论,确保学生信息加工的时间,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概念混乱,并且容易遗忘。
其三,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当输入的信息引起人们的注意时,这些信息就处于短时记忆中。信息加工主义认为,短时记忆处理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要把它保留在长时记忆中,那就需要进一步加工,这种加工被称为编码,即要转换信息,以便贮存,也有利于来日回忆。编码是信息加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个涉及察觉信息,从信息中抽取一种或多种分类特征,并对此形成相应的记忆痕迹的过程。人们在回忆某一具体事物时,通常要回忆起它作为其中一个成员的编码系统,然后重新形成这一具体事物的详细细节。信息加工过程是双向译码过程:信息输入时,由物理事件(具体的事物)转换为心理事件(表示具体事物的抽象概念)的译码过程称为编码;信息输出时,由心理事件转换为行为事件的译码过程称为解码。经编码输入的信息储存在记忆中,而经解码输出的信息则由行为表现出反应。
从上述信息加工学习模式来看,帮助学生记忆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研究的核心问题。声乐学习中的记忆是巩固声乐知识和声乐技能的唯一心理因素。通过记忆,我们不仅可以把学到的声乐知识储存起来,还可以把声乐的演唱、学习的成果、技能技巧的习得进行保持。没有记忆的作用,不但高难度歌唱技巧难以完成,就是一般的初级技术动作也难以掌握,教学将无法进行。因此,如何运用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来进行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以及如何帮助学生使用编码的方法来提高声乐记忆效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其四,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痕迹得到贮存后,提取或恢复这些记忆痕迹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记忆痕迹的强度;二是与提示线索的联系。记忆的目的是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以便回忆和运用。在歌唱的初期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只有通过对学习内容和教师讲解过程的回忆,加以不断练习,才能加深记忆的痕迹,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另外,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和语言的表达要有助于学生的记忆,以便学生以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回忆。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学新知识丢旧知识”的现象,才能积累知识,才能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声乐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