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联想、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声乐是一门声音艺术,看不见,摸不着,却蕴含博大精深的思想情感。从某种程度来说,任何文学艺术都是采取有限、具体、可感的形象,展现出无限的情感和无穷的魅力。文学家创作文学作品,首先从现实生活中抽取各种人物原型,然后通过语言文字的组织,编造一个故事情节,塑造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文学家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同样道理,音乐家创作音乐作品也需要经历类似的过程。音乐家首先受到现实生活的某些情景触动,萌发出一些思绪情感,然后借助音乐语言和声乐语言,采取音乐的方式将其创作谱写出来。
教师在教授声乐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带领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具备如同音乐家一般的音乐创作形象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有效、更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以及音乐作品的产生与形成。为什么音乐家能触景生情,创作出经久不衰的音乐作品呢?原因就是音乐家具有较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因此不断地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那么,声乐老师需要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笔者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和思考,归纳出以下内容,以供参考。
(一)掌握声乐作品的表现手法
常言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瞬息万变的资讯社会里,隔行如隔山,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专门的一套术语和规矩。同样道理,完全不懂乐理基本知识的外行人,根本无法分析、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在本质,无法有效地刺激其原有的基本知识和生活体验,自然无法激发其展开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因此,要对音乐作品产生联想和想象,首先要掌握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这是引发联想和想象的必要条件。相同的音乐作品,不同学生演唱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声乐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观察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强化优点,克服缺点,并且为其留有充足的联想和想象余地,一步一步地带领学生进入更高的音乐艺术殿堂。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语言感知能力,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不断地潜移默化和训练练习,学生才会在无形之中逐步提高音乐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不断地丰富对声乐作品的联想、想象体验
在熟练掌握声乐作品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声乐教师还要不断丰富学生对声乐作品的联想和想象体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丰富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曲调、丰富生活各方面的感受三个方面增加和丰富联想、想象体验。
1.联想、想象体验之一:丰富情感体验
我国当代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曾经说过:“好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也就因为它有真实的情感。”艺术是“情之所生,情之所至,有感而作”,“情”更是音乐的灵魂。作为听觉艺术之一的声乐,更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创作者需要以情感为创作基础,而演唱者需要以情感为纽带,感染和打动听(观)众。同时,情感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为了表达内心情感,人们需要借助外在的声音来表达和宣泄,如当人内心感到高兴的时候,便会引吭高歌、欢呼雀跃。声乐、音乐是最适合表现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例如,舒缓、优美的曲调往往给人们带来平静如镜的心情,而动感、跳跃的旋律会给人们带来激越澎湃的动感。
为了不断让学生增强情感体验,音乐教师不妨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教材里的情感因素内容,以情带声,以情育情,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例如,声乐教师在教授舒伯特《鳟鱼》一曲时,要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其歌词表面上很简单,表现鳟鱼在小溪中悠然自得地游动及钓鱼人钓鱼的情景,但实际上,这首歌寓意深刻,透过鳟鱼的遭遇,揭示善良与单纯深刻道理,同时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鳟鱼命运的无限同情与惋惜的心情。这首歌曲很简单,但蕴藏人生道理,更蕴藏人们的同情、怜惜之情。学生学习这首歌曲,不仅掌握了乐曲知识,更是丰富了情感体验,获得了联想力和想象力的提高。
2.联想、想象体验之二:积累丰富的曲调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体现在音乐作品里,便形成各种地方音乐和歌曲。与此同时,这些地方音乐和歌曲,也自然而然地蕴含每个地域的地方风格和特色。比如:听到《信天游》粗犷奔放、高亢昂扬的调子,奔放开阔、回肠荡气的旋律,自然令人联想到大西北黄土高坡的高原情景,千沟万壑,连绵起伏;听到《茉莉花》《采茶曲》的调子,自然让人联想到江南水乡,山连着水,水绕着山,人们临水而住,过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日子;听到《雨打芭蕉》婉转悠扬的调子,自然让人联想到岭南风光,充足的雨水经常敲打在芭蕉叶上;听到《小河淌水》从容舒展的节奏和回环起伏的旋律,自然令人联想到云南独有的地方特色,让人联想到诗情画意的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听到《山歌好比春江水》开朗热情的唱腔、秀丽动人的音调,自然令人联想到广西刘三姐见山唱山、见水唱水的欢乐情景;听到《拼命号子》,自然令人联想到长江上游的四川船夫闯滩夺险、拼命呼喊的劳动情景;听到《青藏高原》深情而高亢的旋律,自然让人联想到神秘的青藏高原,蓝天白云下的珠穆朗玛峰显得格外令人心驰神往。
3.联想、想象体验之三:丰富生活各方面的感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由客观实在构成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变化、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声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除了靠音乐本身的特点与地域风格之间的关联点,还需要学生走出音乐领域、走出课堂,广泛地接触不同行业领域的各种事物,不断丰富自身的阅历和经验,打通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结点,构建新的联想和想象起点,便自然能构筑起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的联想、想象体验,不断地提高音乐、声乐的形象思维能力。
不同艺术门类之间都是相辅相成、彼此相通的,音乐、声乐和文学、诗歌、舞蹈、绘画有密切的联系。阅读量越大、见识越多,不同艺术门类的可能联结点就会越多。要提高音乐方面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学习者需要不断扩大文学阅读面,广泛研读历史文献,提升自我文化修养。除了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对艺术门类的知识和认识,声乐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广泛地接触艺术门类以外的学科,如建筑学、雕塑、化工、机械、农业等,令他们尽可能地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提高联想和想象的起点,丰富对音乐作品的联想和想象体验,进而有效地提高对音乐艺术的形象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