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的发声器官
发声器官是指发出声音的器官,是由喉头和声带组成的。喉头位于颈前正中部,由多种软骨组成。这些软骨都是由韧带和肌肉连接着的,具有带动喉咙以配合声带调节发声的作用。
喉头在声乐教学中也称“喉器”。喉头位于脖颈正中,在舌根和气管之间,上接舌骨,下连气管。成年男性的喉器位于第三颈椎至第六颈椎水平之间,平均长约4.4厘米、宽约4.2厘米、前后径约3.6厘米。女性、儿童的喉位较男性的高。女性的喉器平均长约3.6厘米、宽约4.1厘米、前后径约2.6厘米。
喉头是人体的呼吸通道,更是主要的发声器官。喉头(见图3-1)主要由喉软骨和喉肌组成,以软骨为支架,由关节和韧带连在一起,再由肌肉负责运动。由于喉外肌附着连接于舌骨之下,并与咽部和气管相连,因此喉头的部位相对固定。在吞咽、发声时,喉头可以上下移动。
图3-1 喉头结构图
(一)喉软骨
喉软骨总共有十一块,其中主要的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和会厌软骨四块。
1.甲状软骨
甲状软骨(见图3-2)是喉软骨中最大的一块软骨,它就像一块盾甲一样竖在喉头的前面,由两块四边形软骨板构成。两块软骨板形成扇形在前缘结合、后缘分开。甲状软骨的后缘上下有两个突起,分别叫作上角和下角。上角和上面的舌骨连接,而下角和下面的环状软骨连接。甲状软骨两板的前缘在颈部中央成夹角,即图3-2中的前角,俗称喉结。男性的喉结呈锐角,一般51~90度,外观比较明显,歌唱中可以观察到喉结的升降运动;女性的喉结呈钝角,一般80~114度,外观不明显。
图3-2 甲状软骨
2.环状软骨
环状软骨(见图3-3)位于甲状软骨之下,并被甲状软骨包围在内侧,是喉的基础软骨,形状像一枚指环,因此被称为环状软骨。环状软骨借助甲状环关节和上面的甲状软骨下角连在一起,下部直接与气管软骨相接,前窄后宽,对喉腔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并对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起着重要作用。
图3-3 环状软骨
3.杓状软骨
杓状软骨(见图3-4)又叫披裂软骨,是一双对称的小三角锥体状的软骨,左右各一块。杓状软骨的底部和环状软骨后部的上缘相连,各有向喉室突出的角,叫作“声带突”,两条声带的后端就分别附着在这两个声带突上。杓状软骨的滑动、旋转使声带张开、闭合,改变声门的大小,因此对歌唱有重要的作用。
图3-4 杓状软骨
4.会厌软骨
会厌软骨位于喉头上端、舌根之下、喉入口的前方,其下端与甲状软骨相连。会厌软骨是扁平如叶状的弹力纤维软骨,较柔软,能蜷曲。生活中吞咽食物时,会厌软骨倒下,遮盖呼吸道,可以防止食物进入气管;歌唱发声时,会厌软骨直立竖起并蜷曲,与喉咽腔形成管状共鸣体,建立咽部的共鸣管道,对声音的频率与共鸣音质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主要软骨,并以一系列膜和韧带把所有软骨连到一起,构成了人类非常精巧的“发音盒”——喉头。这个精巧的“发音盒”,在医学上被称为喉室。喉室分为三区:前庭(或称声门上部)、声门及声门下部。而人类的发音体——声带,就处于喉室的中部声门处,其前端固定在甲状软骨上,后端分别附着于左、右两块杓状软骨上。
(二)喉肌
1.环甲肌
环甲肌(见图3-5)的上端和甲状软骨的下沿相连,其下端和环状软骨相连。它收缩时,牵动环状软骨前部往上移、后部往下移,这样就增加了声带的紧张度。
2.甲杓肌
甲杓肌(见图3-6)起于甲状软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纤维止于杓状软骨的前外侧,其作用是牵引杓状软骨向前移动,使声带松弛;另一部分纤维止于杓状软骨的声带突,其主要作用是调节声带的紧张度。
图3-5 环甲肌
图3-6 甲杓肌
3.环杓侧肌
环杓侧肌(见图3-6)起于环状软骨外侧,止于同侧杓状软骨的肌突。它也有旋转杓状软骨的功能,使声带突向内转动,使声门前部变窄。
4.杓肌
杓肌(见图3-7)包括杓横肌和杓斜肌两部分,附着于两杓状软骨后面。杓肌收缩时,使两杓状软骨彼此接近,使声门后部闭合。
5.环杓后肌
环杓后肌(见图3-7)起于环状软骨后部,止于同侧杓状软骨的肌突,其作用是旋转杓状软骨,使声带突向外转动,扩大声门。
图3-7 杓肌和环杓后肌
(三)声带
人声是靠声带振动产生的。声带(见图3-8)是位于喉腔中间呈水平方向对称的两片白色组织,由黏膜、韧带组成。声带的前端依附在甲状软骨上,声带的后端依附在杓状软骨上,由杓状软骨的旋转、滑动带动声带的开合。声带的运动取决于喉内肌与喉外肌的收缩。
声带的长、宽、厚因男女、声部的不同而异,一般长1.2~2厘米,宽0.2~0.5厘米,厚0.15~0.25厘米。声带的厚度由边沿向里,逐渐由薄变厚。声带之间呈三角形空间,称为声门。发声时,声门闭合,激起振动,发出声音;不发声时,声门开启,呈三角形空隙。在声带的上方是室带,即假声带。假声带不是发声体,起着辅助声带发声的作用。
两条声带可以左右分开,也可以闭拢,中间的通道叫“声门”。声门分为两部分:和甲状软骨角相连的一段,约占全声带的2/3,叫“音声门”;和杓状软骨声带突相连的一段,约占全声带的1/3,叫“气声门”。当呼吸时,声门是开着的,声门和杓状软骨联合呈三角形,气流可以自由出入。强呼吸时,可以听到摩擦的噪音。当发音时,声门关闭,声带和杓状软骨联合靠拢(一般说话时,两杓状软骨之间还留有空隙),呼出的气流必须冲击声门才能出来。这时,声带不断地发出周期性的一开一合的振动,就造成一种乐音性质的声音。发耳语时,声带靠拢,不发出振动,杓状软骨之间留有空隙,强气流从这个空隙擦出。这时,所产生的声音只有噪音,没有乐音。当咳嗽时,声带和杓状软骨并拢得要比一般发音时更紧,必须用强烈的气流冲击声带才能咳嗽出来。在咳嗽出来之前,先形成一种喉塞音,这种喉塞音起挡气作用。由于咳嗽引起声带特别紧张,因此如果咳嗽时间拖长,对声带是有损伤的。
假声带有两条黏膜皱襞,和声带平行,所以叫“假声带”。假声带(见图3-8)也是左右各一片,呈淡红色,不容易振动,在发声时主要起辅助作用。
图3-8 声门组织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