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教学中协同理论的可行性研究
自然界、动物界和植物界,形态繁多,结构精致,而且结构中各组成部分能极其巧妙地协作。这是为什么呢?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很令人费解。而协同论告诉我们,这是“协同导致有序”的结果。无论是在生命世界或无生命世界,所有个体,抑或是原子、分子、细胞,或是动物、人类,都是由其集体行为,一方面通过竞争,另一方面通过协作,而间接地决定着自身的命运。我们可以认为,协同论是一门在普遍规律支配下的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的科学。
根据协同论的基本原理(协同效应原理和自组织原理),系统内部要产生协同效应或者说系统内部要使各子系统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产生自组织的协同合作,必须具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系统是开放的;第二,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要有较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第三,系统中普遍存在涨落。可以说,只有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系统,才属于协同论研究的范畴,协同论的基本原理才会在该系统中得到运用和体现,产生协同效应。所以,作为声乐演唱教学系统,只要我们根据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充分地说明声乐演唱教学系统是开放的,其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有较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该系统中普遍存在涨落,那么声乐演唱教学系统自然符合协同论的研究范畴,协同论的原理当然能在声乐演唱教学系统中运用和产生。下面,笔者将根据这三个基本条件,对声乐演唱教学系统进行分析,以充分说明声乐演唱教学中协同理论研究的可行性。
(一)声乐演唱教学系统是开放性的
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我们把声乐演唱教学看作一个系统,包括“教”系统和“学”系统。“教”与“学”两个子系统的协同合作产生协同效应,即达到科学的声乐演唱教学。“教”与“学”两个子系统协同合作的运行情况,直接影响声乐演唱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中,影响声乐教学的还包括其他因素:从“教”系统出发,影响声乐演唱教学效果的因素有教师本身的歌唱理念、歌唱方法、歌唱水平、教学技术水平、教育价值观念、教学理论修养、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等;从“学”系统出发,影响声乐演唱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学生的身体素质、嗓音条件、音乐的基本素质与修养、智力状况、知识结构、艺术直觉差异、个性特征、情绪状态和情绪智力等。这些因素可以像空气一样无形、无声,但无处不在、如影随形,悄悄地、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教学。为什么说声乐演唱教学系统是开放性的呢?因为声乐演唱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学效果的好坏不是永恒地好,也不是永恒地坏,或者说,教学效果的成绩不能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在影响教学效果的上述因素中,只要改变诸多因素中的某一项,将会对声乐演唱教学效果直接产生影响。如某阶段,学生甲某由于健康原因,嗓音干瘪,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不可能达到身体健康、嗓音明亮时的声乐演唱效果。这就是由于“学”系统中学生的嗓音条件因素发生改变而影响教学效果。又如,教师甲某是乙某的声乐教师,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学习,乙某已掌握了较好的美声演唱声乐技巧,可教师甲某发现,乙某的嗓音很厚实,且厚中有亮,声音很有弹性,于是产生想改变乙某唱法的教学念头,要求乙某试唱高难度的民歌作品。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并通过教师的正确指点,乙某大胆且很轻松地找到了声音靠前、明亮、集中的感觉,达到了民歌演唱自如的效果。这是由于“教”系统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因素发生改变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实例告诉我们,在直接影响声乐演唱教学效果的众多因素中,只要改变其中一项,将会产生不同的声乐演唱教学效果。
同时,针对声乐演唱教学中的“教”系统,教师的思维是开放的。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的开放性思维对于协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其表现为:其一,不断吸收、接受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全面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其二,善于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注重通过音乐的抽象性、可塑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联想力、创造力,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高;其三,在学习上、感情上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认真做好言传身教,并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诸多问题。
针对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学”系统,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成败的体现者。教育过程中的大量知识、信息,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吸收、消化,才能产生教育效果。因此,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是协同教学的重要因素。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向教师学习知识,并做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要有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敢于提问,敢于想象,并经常接触外界,善于接受外来信息,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
“教”与“学”系统是声乐演唱教学系统的子系统,在其子系统中,教师的开放性思维和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决定着声乐演唱教学系统具有开放性。所以说,声乐演唱教学系统是开放性的。
(二)声乐演唱教学系统内各个子系统间有较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声乐演唱教学是一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明确地说,就是教师传授学生以科学的发声技能、技巧,并帮助学生达到能自然、自如、富有感情地歌唱。歌唱所使用的“乐器”是人人与生俱有的嗓音。
歌唱行为是由人体的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语言器官协调合作来完成的。这些器官的运动受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控制,并将其协调起来,大脑皮层对这种协调配合起控制作用。所以,歌唱行为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由歌唱的生理结构产生生理活动的过程。歌唱行为是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生理活动的过程,二者是同时进行的,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支配的。歌唱的心理状态或心理因素对声乐的训练和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歌唱“乐器”的特殊性,在声乐演唱教学中,无论何种歌唱技巧都要依靠“感觉”这种心理活动来调整掌握。具体阐述在声乐演唱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系统内各个子系统(如生理系统,心理系统,“教”系统和“学”系统,“学”系统中的学生自身条件,原有水平、性格、气质等子系统)之间具有较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感觉”效果,这就是各个子系统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声乐术语相对抽象,因而教师通常用各类比喻、想象来启发学生找感觉。面对教师各种各样的感觉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心理状态起着决定作用。每位学生的条件和原有水平不同,性格气质类型不同,理解能力不同,音乐的感受能力不同,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会因此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时刻影响着声乐感觉的好与坏。准确地说,学生心理状态的协调与配合才能产生正确的歌唱感觉,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声乐学习者的心理因素是影响声乐演唱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声乐演唱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参与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提升学生阐释声乐作品的能力。这也是声乐演唱教学系统最终产生的协同效应。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学习效率也起关键作用,而学习效率对教学效率也有直接影响。声乐教师能做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能调控好声乐学习心理,做到目明耳聪,全面提高自身声乐模仿和阐释声乐作品的能力,才是声乐演唱教学的最佳效果。
以上的阐述充分说明,在声乐演唱教学系统中,其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声乐演唱生理系统、声乐演唱心理系统、“教”系统与“学”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具有促进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运动的功能。所谓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指多方位、多层次、同时进行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联运动。这是声乐演唱教学系统中各子系统协同的基础和纽带。
(三)声乐演唱教学系统中普遍存在涨落
涨落是指系统宏观状态的随机起伏波动。这是由于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独立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运动引起系统宏观参量的瞬时值偏离其平均值的现象。在系统的许多涨落中,有些涨落得不到大多数子系统的响应,这种涨落称为微涨落,它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而有些涨落可以得到大多数子系统的响应,且由局部影响到整体,这种涨落叫作巨涨落。巨涨落是推动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提高系统整体功能的动力。
在声乐演唱教学系统中,涨落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声乐演唱教学系统所包含的子系统“教”系统中,同一教师在不同的教龄阶段,会有教学水平的差异;同一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由于学生的素质不一样,也有教学水平的差异。又如:在声乐演唱教学系统所包含的子系统“学”系统中,同一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生理状况的不同),会有学习能力的差异;同一学生在不同教师的教学指导下,有学习能力的差异;同一学生演唱同一首声乐作品,在不同的场合,由于环境的改变,影响其歌唱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演唱效果;等等。这些涨落是提高声乐演唱教学系统自组织能力、形成系统协同效应的催化剂。在实施声乐演唱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涨落进行控制,既控制对系统功能不利的涨落,又发展对系统功能有益的涨落,并使之成为巨涨落。例如,在声乐演唱教学中,教师能做到保持开放的思维,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通过高水平的范唱,提高学生的模仿和阐释声乐作品的能力,达到教与学的协同,就是在声乐演唱教学系统中形成巨涨落。
总之,声乐演唱教学的开放性为声乐演唱教学系统产生协同效应提供了信息、能量,声乐演唱教学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为协同奠定了基础,而声乐演唱教学系统中的涨落,推动着系统自组织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