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7.
[2]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张智斌.陕北民歌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唐琳.声乐教学泛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5]金铁霖,邹爱舒.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6]王耀华,王州.中国民族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8]李鸿.声乐实用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罗依琪.声乐艺术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0]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11]伍国栋.民间音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12]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13]李萍.声乐理论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4]胡郁青.中外声乐发展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5]张重辉.声乐基础通用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6]周新华.声乐基础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17]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18]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19]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0]声乐教学曲库.中国艺术歌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1]声乐教学曲库.中国民间歌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2]陈卉.歌唱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3]王荣.声乐基础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24]乔新建,冯建志,何军.声乐艺术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5]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6]张婉.高师声乐教学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7]孟新洋,柯林.民族声乐理论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8]简墨.中国文化边缘话题:民乐之美[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3.
[29]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0]雷莫.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1]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教育培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2]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3][俄]B.M.捷普洛夫.音乐能力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4][瑞士]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卢溶,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5]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6]王小明.教学论——心理学取向[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7]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8]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9]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0]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1]钟国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2]陈雁谷.心理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