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换声训练

十、换声训练

(一)声区的划分

声区是属于歌声音域中的一部分。在当代声乐理论中,将人声嗓音划分为高声区、中声区、低声区三个音区。而在歌唱训练中,根据歌唱声音的性质,又将人声嗓音分为头声区、自然声区和胸声区三种,或者分为假声区、混声区和真声区三种类型。这里笔者根据声区结构中的高、中、低三种类型对声区进行分析。

(1)高声区。高声区具有声音清脆、透明、嘹亮的特征。一般高声区会出现在歌曲作品的高潮部分,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和振奋人心的力量,具有为整个歌曲作品增添光彩的作用。

(2)中声区。中声区的声音一般比较自然、灵动、优美,并且中声区是歌唱的基础部分,一般在训练歌唱的最初阶段,必须要重视中声区的练习。如果没有良好的中声区,其他的也就谈不上了。由于中声区通常是以本能的嗓音发声,而且并不会涉及换声技术,因此中声区的音域比较窄,大多数在1个八度以内。

(3)低声区。低声区的声音具有浑厚、浓重的特点,音调较低。

根据人声嗓音的不同音质、音色特征,笔者对声区进行如下划分(见表3-1)。

表3-1 不同嗓音分布在不同声区中的声区范围

(二)换声练习

换声技术是演唱者必须面对的基本歌唱发声技术。换声技术的训练主要是为了消除歌唱中换声痕迹及磨平歌唱中的换声点。

在针对嗓音歌唱机能转换的发声练习中,不管是采用八度、五度、三度还是单音进行的换声练习,想要在发声过程中实现嗓音机能的相互切换,都必须加入明显的音量强弱控制变化,以及通过音量强弱和嗓音发声机能调节才能成功。

在相关的练习中,八度、五度的换声练习比较容易掌握。一般比较容易的解决方法是:如果从低声区开始练习,则下方音唱真声,上方音唱假声;遇到应当进入假声时,首先应该扩展喉、咽、内口腔空间和控制音量,要求唱出完全不费力的假声,但需关注假声闭合状态,尽量做到声音干净、音质纯净和不漏气。

在声乐训练中,解决换声点的问题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调节好气息和音色,声音集中、高位,音值不要拖得过长,然后迅速由轻声直接切入高八度的假声机能状态并且尽可能地拖长音值,声音要均衡、平稳,喉头要稳定,当气息将要耗尽时,回到八度状态,并且音量恢复到中弱。这是在连续八度连音、弱声机能、真假声切换及气息控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由于三度音程跨度小,演唱者往往会懒于换声,在歌唱中不是全唱成真声就是全唱为假声,导致其换声相对难把握一些,因此需要演唱者注意提醒自己及时换声。

其实不论是哪种练习,具体换声的位置都最好争取在音高达到高音区下方三到四度音程时便着手换声,而女高音则是越早换声对歌唱发声越好。一般想要确定是否需要换声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其他的因素。

例如:当演唱者不知道自己应当唱真声还是假声的情况下,最好选择唱假声;当演唱者进入假声状态后,如果感觉存在换声障碍或发声困难时,可以尽力张大嘴和努力扩展腔体空间;当演唱者的发声只能强不能弱的时候,适当的解决方法就是努力控制嗓音音量,尽量采用轻声、柔声歌唱,使声音可以顺利进入假声。

对于演唱者的换声而言,其实真正困难的还是出现在同一乐音音高的换声过渡上。这种机能转换方式容易导致喉咙紧锁,形成换声痕迹,造成嗓音破裂。但是,一旦演唱者能够熟练地在同一音高上,通过自如、均衡的嗓音渐强渐弱控制,完成嗓音真、假声机能的自然、平稳切换,而不留下任何换声痕迹,就一定意味着换声技术手段的成熟和熟练驾驭,意味着声区技术和音色统一的真正实现。

换声练习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气息和声音保持稳定、均匀并且向前流动状态,不要产生颤音;较高的音高部分中i略带u的音,a略带o的音,声音位置统一,可以顺利实现换声。

(2)母音转换时需要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喉头要稳定,喉咙保持打开的状态,使声音保持向前流动。

(3)带有歌词的换声练习中,需要声音有乐感、有感情,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保持气息和声音的畅通和流动。

(三)换声区

1.换声区原理

所谓“换声区”,就是歌唱状态下,由一种声区转化为另一种声区的情况。例如,演唱者需要从高音向低音进行时,声音一开始是洪亮的,但唱到某一个音上,由于发声器官的动作变化而导致声音由洪亮变为微弱,在某一声区的歌唱中,喉部、舌及口腔成为某一特定的形状,直至这一声区的最后一个高音或者低音为止。一般情况下,“换声区”就是属于两个声区接连处或者是中断处。演唱者想要使几个不同的声区顺利地连接,使听众在不能分辨出两组声音的间断处的同时,还要让这些间断处拥有良好的共鸣,就需要演唱者练习时让各个发声器官在各种合适的位置上均匀运动,使三个声区可以互相配合。一般决定换声区位置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点。

(1)演唱者的嗓音本质条件

演唱者的声带长短、宽窄、厚薄和张力机能,声道和共鸣器官腔体结构的规格尺寸,以及演唱者的身材、骨骼、关节、韧带、腭拱、会厌、喉室等机体组织形态结构等多方面的相关客观生理因素,会制约演唱者的嗓音技能转换。尤其以声带、声道和共鸣器官的规格尺寸对换声影响最大。这些机体歌唱器官的生理条件都是属于天生的,一经发育完成之后便很难改变,所以这些客观生理机能对于换声机制的影响和制约也同样具有相应的不可变性,从而对人声嗓音发声的生理机制转换,构成了相应的规律性制约。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一般而言,歌唱生理器官的物质条件从客观上决定了演唱者嗓音音域的发展方向和嗓音音高的发声能力,而歌唱音域的鲜明声部倾向则直接制约了演唱者嗓音发声机能的声区使用范围,制约了嗓音歌唱机能转换的区域范围和换声点的具体音高位置。

也就是说,人的客观综合生理物质条件几乎永远都是决定最终声部归属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嗓音物质条件与换声机理之间,客观存在生理因素与歌唱换声区有着规律性的内在联系,是演唱者嗓音歌唱中明显会制约换声现象的重要条件。

(2)演唱者在发声时的音量参数

因为在嗓音音量变化的生理机能要素中,气息对于嗓音的发声器官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所以嗓音发声的音量参数与嗓音的机能转换也就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正常情况下,想要判断各个声部换声点的平均高度,我们可以基于某一共同音量参数,对各声部的平均换声点做一个有规律的排列。男、女声部的换声点平均高度会相差1个小三度或者是减三度的音程,而对应的男、女声部则相差1个八度。它们之间的基本排列规律是:嗓音规格越大的演唱者,换声点越低;嗓音规格越小的演唱者,换声点越高。

(3)演唱者的歌唱发声技术

除了演唱者的生理条件和嗓音音量参数之外,通过人为的发声技术来调节或者强化某种嗓音的发声机能会引起换声点位置的改变,或者是通过对可变共鸣腔体的形状和空间结构的调节,以及通过喉内软骨、韧带、肌肉、声门裂隙长度的控制等,来改变换声点的位置。也就是说,演唱者的歌唱技术方法也会对嗓音发声机制的转换和换声点定位构成一定影响。例如,采用提前激活轻机理的发声方式可以消除换声痕迹,用强声机制演唱高音来推迟嗓音向轻机理的过渡,等等,都是利用歌唱发声技术来调节换声位置的实例。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任何错误的违背客观规律的换声愿望或者是人为的强制性换声手段,都可能对实际声乐教学和嗓音训练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我们必须正确区分哪些换声技术是合理的和必要的,哪些换声技术是错误的和不必要的。

2.如何掌握好换声区

当演唱者处于换声区时,怎样才能掌握好换声区的唱法,然后因人而异地做出具体调整?

母音转换手法是指演唱者在唱到换声区时,提前让声音掩盖一点儿,声音暗一点儿,出气量小一些,小舌头抬起,即将音色变得稍微“暗淡”一些。在碰到换声点时,必须注意一点,当感到声音往上唱特别困难时,甚至觉得要出现“破音”状况时,千万不要变化发声器官的形态,不要乱动、乱使劲,坚持迎着声音唱下去就可以了。其实,换声点的问题就是一个“混声”的问题,就是真假声结合的问题。掩盖一些声音就是有了假声的成分,但又不能全假,必须与真声混合在一起。这样,声音的衔接才不会有痕迹,声音才不会虚和空。所以,学会换声点的过渡,也就学会了假声的唱法,而假声位置对歌唱、解决声音的统一是大有益处的。母音转换时要注意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喉头要稳并且要保持打开的状态。

母音训练的组合变化很多,一般比较常见的母音替换通常在“a、e、i、o、u”这5个基本母音中间进行。也有将这5个母音经过顺序替换后再进行练习,或者只选择其中3个基本原音或加入复母音进行练习的,如“i、e、a、o、u”“ia、iao、io”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