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的发声原理

二、歌唱的发声原理

歌唱发声是发声生理机能按照音响科学的原则协调工作而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要懂得歌唱发声的科学原理,需要对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一)人声的产生原理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体振动产生音波,而音波在空气中传播,引起听觉感受,就是我们所听到的声音。振动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声源;二是动力源。被振动的物体为声源,亦称振源体;作用于物体的力称为动力源。

根据声学原理,物体发声的要素是声源、动力、共鸣。人的歌唱发声离不开这三个要素。据此,歌唱发声的原理可以简述为:人在歌唱意识的驱动下,激发情感,启动呼吸动力,在呼吸肌肉的控制下,肺部的气息压力对声源体——声带产生振动,形成一定频率的基音声波。此声波在喉腔、咽腔、口腔的发声管道内的空气柱中产生共振,并引起声道内数个共振峰的泛音共鸣,使歌声得到扩大与美化,并传播开来,即是我们听到的歌声。

(二)真声与假声的发声机能

1.声带的发声机理

歌唱发声的声源体是声带。人在开始发声、发音前,声带进入发音准备状态,发音时,拉紧声带的肌肉和起着不同作用的喉肌收缩,使两侧声带达到必要的紧张度并相互靠拢、闭合。声带的这种节律性运动,使气流通过后造成了空气稠密稀疏等相间的振荡而形成声波,而声波经喉、咽、口、鼻等共鸣腔的扩大与美化,就造成了人的嗓音和美妙动听的歌声。

2.音高、音量的声带机理

声带的系列振动所产生的声波,其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即基音频率。该频率决定了所发音的高度。声带的振动形态及张力与呼吸的压力有关。发音时,当声带缩短、变薄、张力加大时,振动的频率就快,发出的音就高;当声带整体振动,或拉长、变厚、张力减小时,振动的频率就慢,发出的声音就低;声带振幅大,发出的声音就强,音量就大;声带振幅小,发出的声音就弱,音量就小。

3.真假声的声带机理

真声(俗称本嗓)音质结实、明亮,但发音频率低,音高、音域及其灵活性有限。假声(俗称小嗓)的发音频率高,声音空泛、纤细,灵活性好。从声学概念来讲,演唱时,真声的发声机理主要是由喉部环甲肌群的收缩作用,使声带在完全闭合的状态下做整体振动;假声的发声机理主要是由喉部披裂肌群的收缩作用,使声带缩短、变薄并产生边缘振动。其实,真声和假声是由真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只不过振动的状态不同而已,而假声带不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