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音乐表象积累,培养直觉能力
形象思维是以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为主要内容,要以形象观念作为形象思维的逻辑起点。因此,形象思维的内容基础是要人们具有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感受、理解等方面的感知经验。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学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首先要打好形象思维的基础,积累丰富的声乐音乐的表象,培养学生声乐直觉能力。为了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习掌握各种声乐中的音乐语言基本知识,更要整体把握音乐的整体内容,增加音乐表象积累。那么,声乐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有效方法来丰富学生的音乐表象积累,增强直觉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呢?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经验,笔者总结出四个方面,即用心聆听、用心分析、用心体会、用心记忆,从而提高音乐直觉能力、音乐判断能力、音乐感悟能力,并最终丰富音乐表象积累。
(一)用心聆听声乐作品,用形象思维提高音乐直觉能力
声乐是一种声音艺术,要提高音乐的直觉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对声乐作品的听觉能力。用心聆听声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是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和直觉能力的有效办法。因此,声乐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歌唱能力,更要首先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听是唱的前提,只有音乐听觉能力好,才能提高声乐的演唱水平。如果不能专心地聆听音乐,便无法输入有效的音乐信息,便不能对音乐进行有效的模仿演唱。
可是,不少教师容易忽视学生对声乐作品听觉的培养,往往只强调不断重复地模拟演唱。听觉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广大教师需要在训练学生演唱功力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例如,在教学《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时,声乐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认真地聆听歌曲旋律、节奏、力度,用心地聆听该曲的音乐特色,潜移默化地逐步提高学生的直觉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除了要加强对学生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声乐教师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丰富乐曲的积累,不断地提高音乐听觉能力,熟悉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掌握古今中外乐曲的音乐特点,多接触一些国内的乐曲,如《唱支山歌给党听》《茉莉花》《青藏高原》《东方红》《南泥湾》《爱的奉献》《康定情歌》《阿里山的姑娘》等,还需要聆听我国古典名曲,如《梅花三弄》《深山禅林》《平沙落雁》《高山流水》《汉宫秋月》《春江花月夜》《长门怨》《渔舟唱晚》《关山月》《十面埋伏》《广陵散》《渔樵问答》《妆台秋思》《楚歌》《湘妃竹》等。除了国内的,学生还需要多聆听一些世界各国的歌曲,如《西波涅》《红河谷》《红梅花儿开》《鸽子》《哎呀妈妈》《小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喀秋莎》《船歌》《春之歌》《月亮河》《绿袖子》等。
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声乐作品的聆听,让学生大面积地接触和了解到不同风格、地域的音乐作品,有利于他们积累丰富的音乐表象,进而促进其直觉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仔细分析声乐作品音乐本体,用形象思维增强音乐欣赏能力
用心聆听声乐作品,仅仅是接触声乐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用心地分析声乐作品,深入地剖析声乐作品的内在意蕴,才能真正地增强音乐欣赏能力,进而有助于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声乐是一种抽象的声音艺术,看不见,摸不着,只有用“心”观察音乐作品的形式特点,用“心”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用“心”琢磨音乐作品蕴藏的深层次艺术魅力,才能有效地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在意蕴。音乐作品是一维艺术,仅仅在时间的一维尺度上展现的艺术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作品的欣赏是稍纵即逝的,一不留神,就无法真正捕捉到音乐作品的内在神韵。因此,分析音乐作品前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能否用“心”分析,用自己独有的感受力用“心”地去发现音乐作品的问题,并尝试进行分析,最终有效解决问题。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心”地琢磨、感受和分析,需要敏锐的观察力、细致的分析力。
除了强调用“心”的分析态度外,声乐教师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与手段。其中,声乐作品的伴奏、和声、织体对于作品的分析是不容忽视的。所谓“伴奏”,顾名思义,就是指伴随演唱内容的乐器演奏。伴奏是整个音乐演唱作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塑造音乐意境,营造音乐作品的情绪和氛围。因此,声乐教师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时,不能忽视音乐作品的“伴奏”部分。例如:《海上女民兵》一开篇就用螺号作为整首音乐作品的引子,一下子就把听众带入大海岸边的特定环境里,进一步采用模拟海浪声音作为音乐背景,让听众进入音乐作品的第一部分,重点描画出女民兵扛枪乘风破浪的飒爽英姿;透过四小节短小活泼的连接,进入第二部分明朗的快板,重点描画女民兵在船只上守卫万里海疆的伟大形象;第三部分“塑造人声模仿螺号声”,伴奏与人声形成四声,用复调手法,音乐渐渐减弱、徐徐隐去,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在分析这部音乐作品的时候,我们只有抓住作品的伴奏特点,才能分析到位,深入作品的内核。
和声、织体在声乐作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地塑造音乐形象和音乐意境。比如,《鳟鱼》全分解的伴奏音型,塑造了小溪中的鳟鱼悠然自得游动的形象。在音乐形象之中,演唱者无须酝酿情绪便可以自然而然地进入意境之中。
(三)用心体会声乐作品,用形象思维增强音乐感悟能力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学生真正领悟和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在魅力和韵味,还需要引导学生用心地体会声乐作品。
那么,声乐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声乐作品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思考,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让学生收集、整理音乐的背景资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心地联系各自的生活、社会经验,加以深刻理解和体会。
当前,我国教育界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样,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也要遵循这个基本原则,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深刻地体会音乐作品的内在精神,声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工合作,采用小组的形式,组内成员发挥各自的积极性,收集、整理音乐作品的背景资料,包括歌唱家、作曲家的有关资料,创作者的意图和历史环境等。有必要时,不仅要搜集文字资料,还要搜集图片、动画视频等,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各自的搜集成果,通过互通有无的形式,让大家获取更多音乐作品的背景资料和信息。在掌握声乐作品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声乐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声乐作品如何从生活中浓缩提炼出来,要求学生善于抓住作品的精髓之处,深入、全面地剖析、体会、感悟声乐作品所表达的细微思想情感。
比如,在我国民歌《走西口》中,为什么“送哥送到大门口”这一段是“手拉着哥哥的手”,而送哥哥“出村口”时,却是“紧紧拉着哥哥的袖”?“拉手”和“拉袖”在情感上的变化非常微妙:“送哥送到大门口”这一段路,由于并不是生离死别的最后关头,所以,“拉手”这一身体接触,还不会动摇好不容易才下定的“走西口”的决心;而“出村口”就不同了,已到了生死离别的最后关头,如果再有身体的直接接触,一旦一方控制不住感情,对方的感情防线容易崩溃,情况难以预料,甚至误了生计大事。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小妹妹只是“紧紧拉着哥哥的袖”而不是“手”,“汪汪泪水肚里流”而不是“脸上流”。通过对“拉手”与“拉袖”的分析,学生自然就明白音乐作品的细微变化,透过简单的动作变化,能够有效地塑造人物性格,更深切地体会到音乐作品中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四)用心记忆声乐作品,用形象思维丰富音乐表象积累
在深入地分析、体会声乐作品的内在神韵之后,声乐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心地记忆作品,不断地丰富音乐表象的积累,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
音乐作品是一种声音艺术,具有流动性,稍纵即逝。我们要丰富音乐表象积累,理解和分析声乐作品,都必须依靠记忆。从某种程度上说,“记忆”是积累音乐表象的实现前提。要做到当音乐声音消失后,学生仍然能够保留这个“音响”,也就是“内心音乐感”。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那么,声乐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记忆力呢?笔者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和思考,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默读歌谱,训练内心歌唱感以加强记忆;第二,采用多样化的练习,重复演唱来加强记忆,如自弹自唱,也可以采用同学间比赛的形式;第三,品评作品,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资料。课堂中我们可以借助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的方式,来加强对作品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