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实践与教学指导
(一)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民歌历史悠久,体裁多样。从音乐特点来看,蒙古族民歌大致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长调曲调悠长,节奏自由,大多采用散板;短调曲调紧凑,节奏整齐,结构紧凑。
《森吉德玛》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蒙古族民歌,是短调民歌的代表作。“森吉德玛”是一位蒙古族姑娘的名字。歌曲诉说了一段爱情悲剧,充满了对森吉德玛的赞美、爱慕和思念之情。这首歌的前后都融入了长调式的歌腔,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回婉转,表现了歌唱者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
(二)朝鲜族民歌
朝鲜族民歌的音乐独具风韵、悦耳迷人,常以长鼓等打击乐器伴奏。朝鲜族民歌节奏因素突出,大多为6/8拍、9/8拍、12/8拍等以三拍子为单位的复拍子,节奏前短后长,富有弹性,音乐灵活、跳荡,带有强烈的舞蹈性。
“阿里郎”是“我的情人”的意思。歌曲《阿里郎》是流传在朝鲜族聚居区20余种曲调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歌曲采用3/4拍,速度徐缓,节奏平稳,抒情性强,音域虽然只有一个八度,但是感情充沛,表达了年轻妇女在丈夫离家远行时依依不舍的惆怅心情。
(三)维吾尔族民歌
维吾尔族民歌感情炽烈,对比鲜明,色彩浓郁。歌曲《送我一枝玫瑰花》是一首维吾尔族传统情歌,采用以la为主音的七声音阶羽调式,以主音开始,以主音结束,四句的落音分别是角、商、羽、羽,调性十分明确。歌中出现升sol和降si等变化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四)哈萨克族民歌
哈萨克族是比较古老的游牧民族,其民歌种类很多,有歌唱家乡的赞歌,有反映游牧、狩猎生活的劳动歌,还有情歌、宗教歌、婚嫁习俗歌等,大多自由、豪放,充满草原气息。
《美丽的姑娘》这首情歌通过许多生动的比喻来歌唱爱情,赞美无比美丽的姑娘。它采用带有副歌的两段体结构:前一段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曲调高扬奔放、热情洋溢;后一乐段由两个相同的乐句构成,曲调低回婉转、感情深切。
(五)藏族民歌
藏族民歌品种形式繁多,大体可分为“谐”和“鲁”两大类:“谐”类民歌,大多节奏规整,结构匀称,器乐伴奏较丰富,音乐与舞蹈配合紧密;“鲁”类民歌一般不带舞蹈,旋律比较自由,节奏性不强。
《宗巴朗松》是一首藏族囊玛传统曲目,也属于“谐”的一种。囊玛的音乐一般由引子、歌曲和舞曲三部分组成。《宗巴朗松》由“引子”和“歌曲”两部分组成。
(六)彝族民歌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其民歌粗犷奔放。彝族民歌大部分用彝语演唱。《龙须草帽飘花带》是一首用汉语演唱的彝族小调,流行在云南南部红河地区。“塞基落塞”是彝族民歌中常用的特性衬词,一般用来表现比较欢快、活泼的情绪。
(七)纳西族民歌
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云南丽江地区。歌曲《阿哩哩》是一首流行于纳西族西部地区的民歌。这首歌产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表现了纳西族人民幸福的新生活和对党的感激之情。歌曲情绪十分活跃,节奏富于舞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