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嘉陵江上》

二、《嘉陵江上》

(一)教学指导

《嘉陵江上》是1939年贺绿汀为作家端木蕻良的抒情诗《嘉陵江上》谱写的一首女中音独唱歌曲。贺绿汀为了谱写此歌,独自徘徊在长江边上,反复轻声朗诵,在抑扬顿挫的语音中找到了旋律,并结合中国语言的韵律、节奏,最终以朗诵性、抒情性手法,成功地谱写出这首类似歌剧咏叹调的歌曲。歌曲以第一人称写成,表现抗日战争时期一个东北难民在四川嘉陵江边流浪的心境。

(二)演唱实践

歌曲为二部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音乐中,引子有八个小节,是歌曲基调、情感的开端;随后,是主人公对往事的追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主人公背井离乡徘徊在嘉陵江畔,抒发的是沉痛、悲愤之情。演唱时,“那一天”时的六度大跳,以及三连音和二度下行长音的多次出现所造成的旋律,表达了流浪者的激动和痛苦不安的心情。

第二大段的情绪由沉痛转为激昂,表达了主人公决心冒着敌人的枪弹和刺刀打回老家收复失地的必胜信念。“和那饿瘦了的羔羊”这一句的旋律,基本上是在高音区进行,加上强拍上出现的切分节奏,听起来似乎是在大声疾呼。“羔”字上装饰音的运用,加深了这一句歌词的感情色彩。开始的“我必须”到后面的两个“我必须”,用不同音高和节奏的对比来表现“我必须回去”这一信念,也像内心独白;随后,铿锵地唱出坚定的誓言,要唱得慷慨激昂,充满着悲愤和力量。

《嘉陵江上》结构严谨、情感层次分明,这首悲壮的歌曲曾激起无数流亡者奋起抗日的决心,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