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形象思维能力进行演唱再创作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声乐演唱不是机械地照搬,简单地将乐谱上的音符用人声发出来便可,而是需要进行艺术二度创作。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演唱者需要积极开动脑筋,把乐谱无法记录下来的作曲家无限的精神和感情读懂,发掘隐藏于乐谱间的情感,最大限度地再现作曲家的精神和情怀。因此,声乐演唱过程就是一个从感知到再现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演唱者不仅具有敏锐的内心洞察力,还具有表达作曲家内心世界的再现能力。
(一)应用形象思维能力,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歌词理解
声乐是一门结合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综合艺术。其中,歌词便是声乐作品的文学基础,是一首歌曲的思想灵魂,传递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演唱者对声乐作品“二次创作”,是一个认识、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并要表达歌曲的情感,塑造新的艺术形象的过程。在这个声乐作品处理过程中,演唱者始终离不开形象思维能力。演唱者需要通过朗读的方式,透过歌词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图,挖掘蕴藏在歌词深处的内在情感。因此,在声乐演唱中,歌词能激起演唱者的表象呈现。歌词想象对声乐表演“二度创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当学习高山民歌《阿里山的姑娘》时,为了深刻认识、理解歌词的意境和情感,声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一下歌词。
歌词非常简洁,只出现阿里山的“山”与“水”、阿里山的“姑娘”与“少年”。用阿里山的“水”,寓意阿里山的“姑娘”温柔如水的性格;用阿里山的“山”,代表阿里山的“少年”,暗含阿里山的“少年”健壮如山的特点。“山”长“青”,“水”长“蓝”,暗含阿里山的“少年”和“姑娘”永远是那么年轻,“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则暗含阿里山的“姑娘”和“少年”永远缠绵、永不分离。声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发挥形象思维能力,把阿里山的“山”“水”与“姑娘”“少年”的形象树立起来,深刻地理解歌词中蕴含的阿里山不但山水美而且人更美的意境。
作词,仅仅是文学作品,是第一次创作;只有当歌词联合旋律后,演唱者用声音演绎,才是真正的声乐作品,这就需要演唱者的第二次创作。演唱者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中,需要仔细地理解、品味歌词的内容和蕴藏其中的深层次的思想情感。这就需要演唱者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将作品的音乐形象树立起来。
(二)应用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和加深对声乐作品的意境感悟和情感体验
不少演唱者在进行音乐作品二度创作时,往往只重视各种声乐技巧的运用,却忽略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挖掘。音乐艺术作品都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演唱者要更好地演绎音乐作品,第一步必须深入挖掘声乐作品的精髓,这样必然要调动演唱者日常的各种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歌唱者对声乐作品的内容想象越丰富,听众感受到的情感、形象、意境也就越鲜明。
比如,歌曲《那就是我》的歌词,意境非常优美,不仅有小河、炊烟,还有渔火、明月等故乡的图景。这些景物看似简单,但演唱者通过形象思维的调动,自然联想到歌曲的深层次含义,那就是海外赤子对祖国母亲的深情。由此可见,调动形象思维,激发的联想和想象不是简单的表面连接,而是将深层次的思想情感挖掘出来。这才是声乐表演“二度创作”的意义所在。
(三)应用形象思维能力,加强演绎作品的声音运用
声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在处理声音作品时,演唱者必须思考运用怎样的声音才能更好地把歌曲的思想情感展示出来。因此,优秀的歌唱家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演唱技巧,还需要掌握各种歌曲的演唱风格。比如:类似《梧桐树》的抒情风格,我们需要采取优美、婉转的声音去演唱;类似《七月的草原》的欢快风格,我们需要采取甜美、活泼的声音去演唱;等等。在演唱各类不同艺术风格的歌曲时,演唱者还需要积极发挥形象思维能力,将歌曲的意境、演唱的声音形象地想象出来。比如,当演绎婉转动听的歌曲时,演唱者不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每一个长长的乐句想象为一串珠子,这串珠子用一条长线穿起来。这样,演唱者在演绎时,便想象其如同一条抛物线,顺畅自然延展地抛出去。当演绎短促、灵巧的歌曲时,演唱者则需要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每一句短小精巧的乐句想象为一颗颗小珠子。每次演唱到这些小珠子的地方,演唱者便要想象这些珠子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清脆、干净、利落地散落出来。
综上所述,音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演唱好一首歌曲,演唱者不仅要掌握音乐基本知识,更需要深入挖掘其内在含义和思想情感。因此,强化形象思维训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是声乐教学不可放松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