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 言

一、中原文化的南迁及闽台多元生成

二、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突破的重点难点

四、研究范围与章节安排

五、几点说明

上篇 闽台北管宏观研究

第一章 界说北管

第一节 北管释义

一、大陆方面的北管定义

二、台湾方面的北管定义

第二节 与北管相关几个名词的界定

一、乱弹

二、外江戏

三、正音戏

第三节 闽台北管的存在方式

一、器乐类

二、歌乐类

第二章 闽台北管的产生与变迁

第一节 北管产生的背景

一、繁荣的经济基础

二、花雅之争与北管的勃兴

第二节 北管传播方式考察

一、官道

二、商道

三、盐运

四、移民

第三节 闽粤移民与台湾北管的历史变迁

一、移民台湾的原因

二、台湾北管的变迁

第三章 闽台北管调查与比较

第一节 泉州北管与台湾北管的共源比较

一、历史条件与时机

二、音乐特征比较

第二节 从南词到北管——漳州南词在台湾北管中的流变

一、漳州南词概述

二、漳州南词的音乐及形态

三、从南词到北管——滩簧流传闽台的例证研究

第三节 从外江戏到北管——闽粤外江戏与台湾北管的比较

一、关于外江戏源流的探讨

二、闽、粤两地外江班的互动交流

三、漳州地区外江戏田野调查

四、东山外江戏口述历史

五、外江戏与台湾北管的同源流考释

第四节 从西秦戏到北管——闽粤西秦戏与台湾北管的比较

一、西秦戏的研究现状

二、西秦戏音乐概述

三、西秦戏在闽粤的传播

四、西秦戏与北管的比较

第五节 生命的沿续——闽南四平戏在北管中的传衍

一、闽南四平戏的兴盛与消融——以四平班社为考

二、四平戏在台湾北管中的传衍

三、四平戏生命的延续——以南靖四平锣鼓为例

第六节 漳浦赵家堡北管——大宋王朝的绝响

一、赵家堡历史背景

二、赵家堡北管调查

第七节 北管中的昆曲

一、福建昆曲的轨迹

二、北管中的昆曲

第四章 北管与闽台社会

第一节 演剧与民间信仰

第二节 民俗活动——北管生存的载体

第三节 权力隐喻——北管兴盛的支撑

一、正音运动对北管的推动作用

二、权力隐喻下北管戏的兴盛

三、官音戏的地方化与地方戏的官音化

第四节 明清闽台家族文化视阈下的演剧活动

一、闽人聚族而居的习俗

二、家族的戏剧观

三、演剧在家族中的角色

四、家族内部的禁与演

第五节 北管对闽台戏曲史意义

一、繁衍出福建地方戏曲的新剧种

二、促进了福建地方戏班的兴盛发展

三、开拓了戏剧的海外市场

四、推动了戏曲演剧的创新改革

五、深化了戏曲理论研究

第六节 明清北管戏曲兴盛探因

一、社会需求的增长

二、戏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文人的积极参与创作

四、娱神娱人的需求

五、北管兴盛的启示

第七节 北管于闽台社会的角色与意义

一、承袭传统文化与习俗

二、增进交流与团结

三、深化对花部戏曲独特价值的认识

四、营造和谐社会风气

五、斗戏——闽台北管特色景象

第五章 闽台北管的海外传播

第一节 “琉乐”对“闽戏”的受容性考察

一、闽戏入琉的传播方式

二、闽戏入琉剧种的推测

三、御座乐对闽戏的吸收与借鉴

第二节 日本“明清乐”中的北管

一、日本“明清乐”的传播

二、清乐与北管的比较

第三节 北管传播东南亚

一、移居东南亚的闽南人

二、北管传播东南亚

小 结

下篇 泉州北管个案研究

第六章 泉州北管生存的社会条件

第一节 特殊的人文环境

第二节 多元民间曲艺

一、“咸水腔”芗剧

二、莆仙戏

三、南音

四、高甲戏

五、掌中木偶戏

六、戏仔队

七、七星灯歌舞

八、文管

九、打正鼓

十、大开道队

第三节 多乐种的交融

第四节 乐事与民俗事象解读

一、迎神赛社

二、人生仪礼

三、岁时节令

第七章 泉州北管源流

第一节 曲牌存佚及来源

第二节 北管进入泉港的线路考察

一、航运贸易

二、江淮难民

三、盐业官兵

第三节 从俗曲到北管

一、曲牌名之关联

二、歌词方面的关联

三、曲调上的关联

四、音乐表现形态上的关联

第四节 对泉州北管源流的探讨

一、民歌、俗曲的探讨

二、关于北管形成的时间的探讨

三、北管传承的探讨

第八章 泉州北管音乐形态

第一节 手抄传本记谱法

第二节 音调润饰处理

一、衬字、衬腔的运用

二、装饰音的运用

第三节 音阶调式

一、音 阶

二、调式

第四节 音乐构成

一、曲

二、谱

第五节 乐器及乐队

一、弦类乐器

二、吹管乐器

三、打击乐器

第六节 题材与内容

一、题材

二、结构

第九章 泉州北管乐社钩沉

第一节 乐社史迹

一、百年回声

二、辉煌的诗篇

三、瓦解与消沉

四、春风吹又生

五、再上台阶

六、当代北管对外交流

第二节 乐人小传

第三节 北管乐社现状调查

一、社团组织

二、乐社组成与结构

三、家族传承

第四节 乐社运作与管理

第五节 “输人不输阵”的从艺心理

第六节 “天子传音”与戏神崇拜

余 论

一、忧思

二、展望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