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沿续——闽南四平戏在北管中的传衍
2025年09月10日
第五节 生命的沿续——闽南四平戏在北管中的传衍
四平腔是明中叶兴起的南戏戏曲声腔,稍变弋阳产生的新声腔。明代顾起元的《客座赘语》曰:“南者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宴会小集,多用散乐……大会则用南戏,其始止二腔,一为弋阳,一为海盐。弋阳错用乡语,四方士客喜闻之;海盐多官语,两京人用之。后则又有四平,乃稍变弋阳而令人可通者,今又有昆山。”[43]明末,四平腔分三路传入福建:一路从赣东经闽北传到政和、屏南和宁德,又称“说平戏”“素平戏”“庶民戏”“赐民戏”。在清中叶四平戏最兴盛的时期,仅有百余户人家的屏南龙潭村就有“老祥云”“新祥云”“赛祥云”等若干个戏班,他们常演的剧目有《王十朋》《赶白兔》《拜月记》《琥珀岭》。且受其他声腔影响较小,一直保持唱白皆用土官话,前台干唱,后台帮腔的传统,有真刀真枪的武打场面,也在剧情中经常出现丑角的插科打诨表演,风格粗犷古朴。现屏南县龙潭四平戏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四平戏班的活动却苟延残喘,只剩下几个已知天命老艺人偶尔吹吹打打,不成气候。一路经浙江东部沿海流传到闽中福清、长乐、平潭等地,因方言谐音也称词明戏。另一路从赣南流传到闽粤交界的平和、漳州、漳浦、南靖、诏安、云霄等地,以节奏感强,吹音曲调、锣鼓节拍与吹音旋律配合紧密,优美动听,且气氛热闹,而深受广大农民喜爱。因演出“戏台大,照明灯火大,锣鼓声响大”故称大戏、老戏。四平戏流传到闽西龙岩、漳平、上杭等地后,因戏班师傅来自广东饶平,又被称为“饶平戏”。清乾隆年间四平戏在闽南很盛行,清末明初,逐渐受到竹马戏、芗剧,特别是潮剧的冲击,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走向衰落,四十年代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