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娱神娱人的需求
明清时期,福建民间“好巫尚祀”之风盛行,宗教信仰更甚于前代,宫观社庙遍布于城乡,戏台数量随着宫庙的创建而倍增。民间演剧素以神庙为依托,如《同安县志》之礼俗所言:“昔人演戏,只在神庙。”[86]宗族虽然对演剧与族人所从事的行业做了严格规定,但祠堂一般都建有戏台,利用祭祀活动酬神演剧,集中体现宗族首领加强族群凝聚力和亲和力的理念,满足普通族人藉此娱乐、放纵的愿望。本族不得办戏班,不允许本族人出“戏子”,便得请外来戏班演戏,这也是外来戏曲兴盛的原因。它们传入福建后,与地方戏曲产生相互交流,或形成新的剧种,促进了戏曲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