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人小传[4]

第二节 乐人小传 [4]

北管自光绪年初通过当地艺人、安徽逃荒的“凤阳婆”及盐运的官兵及过往的商人传入泉港,已有八代传承历史。自形成以来,泉港北管就以各乡各村自组馆阁的形式活跃于乡村之间。在20世纪末20年代至50年代北管兴盛的时期,泉港区的每个乡镇都有10几个教习馆,甚至单一个村庄就有10个乐馆,由于北管的繁荣,泉港人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成长,耳濡目染,老少大多能唱北管,北管成为人们茶后饭余自娱自乐的主要活动。为此,每个自然乡镇以师承的方式培养大量北管传承人,每个村几乎都由具有同宗关系的族人构成,多为半职业艺人。由于艺人数目众多,受篇幅所限,现列举不同时期代表性艺人小传如下。

刘永赖(1852—1926),别名阿九。男,峰尾镇诚平村城外人,目前已知最早的北管艺人。官名“佾标”,字“舞庭”,擅长演奏所有北管乐器,尤其精于笙、扬琴、洞箫。曾从事过渔民和教师,清光绪年初,刘永赖与其父亲经常船运盐往来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时值大江南北小唱流行之时,于是师从当地艺人学习民间小调,在泉港的山腰、坝头、安兜等地开科授艺,这是所能见到的关于北管传播的最早记录。光绪八年(1882),刘永赖受邀参加泉州“送孔子”南音、北管出游活动,他高超的技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后泉州府府台经报上宪,赐予“佾生”,送入孔子学府,取名为“佾标”,字“舞庭”。从此,每逢泉州当地“送孔子”,刘永赖必从泉港老家赴泉州市区参游。据称,有一次,刘永赖运盐路过浙江甲场,在甲场盐局停靠之际,自娱北管乐器京胡,盐局负责人称赞不已,当场下跪下拜师学艺,授徒期满,弟子还船载丰厚礼物前往泉港拜谢师恩。刘永赖又先后受邀在泉州石头街剑麻行、上海天瞻等地受邀献艺,深受群众欢迎。

图9-5 北管名师刘永赖

图片由黄嘉辉提供

刘华津(1879—1940),别名阿梅,男,峰尾针诚平村后郑人。曾开过糕饼店,后师承刘永赖,峰尾镇诚平、诚峰村北管谱系第二代传人。擅长演奏所有北管乐器,尤其精于京胡。1924年起受聘在峰尾镇诚峰、奎壁,南埔镇南埔、林柄、田头、沙格培养了众多北管弟子,其中包括北管名师刘锡碧、陈金春、乌角龙。刘华津还曾应邀前往与泉港交界地的莆田、仙游授艺,使之与莆仙音乐加以融合,形成更为独特的北管风格。抗战期间,刘华津还曾往新加坡谋生,空闲之余仍在当地教授同乡学习北管,为泉州北管的海外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刘华恒(1902—1987),别名大目周,男,峰尾镇诚平村城外人。从小喜爱民间音乐,18岁师从郭顺华学习北管,峰尾镇诚平、诚峰村北管谱系第三代传人。先后掌握笛子、提弦和弹拨乐器等,能演唱北管曲40多首,演奏谱100多首,歌声嘹亮,在吹、拉、弹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曾在周边村镇开设10几个馆阁教习北管,门下知名的艺人有刘三宝、陈金春。1978年北管乐社复办以业,刘华恒热心指导峰尾城外乐社,培养中、青年艺人,亲自参加演奏和演唱,使该乐社成为当地较有影响力的社团。在北管抢救整编工作期间,刘华恒亲力亲为,不仅提供珍贵的一手资料,还成为第一位个人献唱传谱的老艺人。

庄荔枝(1909—1999),男,山腰镇埭港村人。18岁开始师承庄友真先生学习北管,是山腰埭港村北管传承谱系第二代传人。具有高超的提弦拉奏技艺,在学习北管同时向福州福星戏班学习戏曲,其所在的馆阁也邀请到厦门某戏班一洪姓师傅前来教授唱戏,成为泉港为数甚少兼演戏曲的北管乐社,泉州观众由此称该乐社为“客班”(指京剧类戏剧)。庄荔枝的高超技艺不仅令众人叹服,还在特殊年代起到特殊作用,据称,20世纪40年代,驻泉州的师团长钱东亮,派兵将包括庄荔枝在内的所谓政治嫌疑人抓进监狱。钱东亮是爱乐之人,被庄荔枝用提弦拉奏的戏曲和北管曲所吸引,不但不再追究一行人的嫌疑,放行时还特地给庄荔枝写了一张手令,为庄荔枝经商谋生提供方便,此事传为佳话。

刘锡碧(1919—?),男,峰尾镇诚平村城外人。出身理发师,擅长演奏所有北管乐器,尤其精于京胡、三弦。峰尾镇诚平村北管谱系第三代传人。理发之余,他常向刘华津学习北管。50年代初,当地“兴化曲”流行,刘锡碧受邀在峰尾镇前亭村、诚平村等地教授兴化曲和北管,为北管音乐与莆仙音乐的融合起积极影响。1986年,惠安北管音乐研究室成立后,刘锡碧对濒临绝迹的北管音乐的传承及抢救做出积极努力。

郭宗兴(1923—1989),别名圆目九,男,峰尾镇郭厝村北头人。峰尾镇郭厝村传承谱系第四代传人。13岁师承郭顺华学习北管乐器,先后掌握笛子、拉弦、弹拨乐器和唢呐。尤其擅长唢呐演奏,是北管界杰出艺师。18岁时,为逃避“抽壮丁”,郭宗兴搭乘小船前往新加坡暂居,在此期间,因此北管而结识新加坡的福建会馆、惠安会馆、广东会馆等联合组织的北管乐社和乐友,共同切磋北管技艺。回国后,郭宗兴曾在惠安县城举办的北管演唱会上,因精彩的演唱博得同行及观众的好评。20世纪40年代起,郭宗兴先后在周边10几个乡村教传北管,还分别加入超先公社后龙管区剧团、莆田县黄石乡东华剧团任乐手。惠安县北管音乐研究室成立后,郭宗兴担任副主任职务,为抢救恢复北管提供多方面的资料,悉心指导北管的收集整编工作,为北管的传承做出积极贡献。

图9-6 部分北管传承人与年轻一代同台献艺 图片由庄玉宗提供

庄能宗(1926—),男,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山腰镇锦塔村前埕人。出身小学教师,从小爱好音乐,10岁开始学习北管打击乐器和北管唱曲,青少年时代已在舞台展露出头角,抗日时期,庄能宗积极投身抗日宣传,随乐社在全县各地参加抗日巡回演出,宣传抗日救国。庄能宗有较好的嗓音条件,声音宏亮,富有激情,善于细致处理装饰音演唱及莆仙、南音等多种唱腔、咬字方法,形成颇具特色的北管演唱技巧,是北管唱曲的代表人物。此外,还上演《四郎探母》《空城计》等京剧唱腔,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在北管挖掘抢救方面,庄能宗功不可没,他一方面对流失于民间的北管曲进行整词记谱,协同北管研究室的同伴,克服重重困难,背水壶、带干粮和录音机,走遍泉港,进村入户拜访北管老艺人,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调动其积极性,参与到抢救北管的队伍中来。另一方面主动组织并参与泉港区文化馆和山腰文化站举办的各种北管培训班,承担辅导和传教工作。后因行走不便,庄能宗把培训班办到自己家里,把全部精力投入保护、发展北管的事业中。庄能宗还专心致志地整合北管精品节目,由他主唱录制的《泉州北管音乐选辑》VCD光盘发放到泉港区各乐团、乐社,为下一代传承北管艺术留下宝贵的音像资料。

自1981年以来,庄能宗参加省市及国际重大文化交流演出演唱北管曲30余次,扩大了北管的传播和影响:他曾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武夷之春”音乐会,演唱北管曲《绣春光》《采莲》,获得当届音乐会最高奖——优秀节目奖;同年,参加晋江地区音乐会演唱北管[5],获得演出奖;1988年参加《中国民间音乐集成》会议特邀演出;1994年参加泉州国际民间艺术节演出;1995年参加闽台艺术节专场演出;1996年参加泉州侨乡体育中心落成暨市级运动会开幕式歌舞,获得表演二等奖;1998年参加全国曹禺戏剧文学奖颁奖晚会;2000年参加第六届国际艺术节“三南”文艺晚会;同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主办世界民俗摄影研讨会演唱北管……后由泉州市人大视察组提议,将庄能宗演唱的曲目进行录制,做为音像光盘保存。多年来庄能宗还积极配合有关方面为抢救整编北管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和整词、记谱工作。

图9-7 省级传承人庄能宗三代同堂唱北管 图片由庄玉宗提供

庄明加(1926—)男,泉港区山腰埭港村人,退休教师。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埭港村第三代北管传承人。1938年学北管,为第一代北管传人庄荔枝的弟子,勤奋好学,擅长北管京胡、三弦。1945年以后授聘在本村和其他各村传教北管主弦京胡和三弦,培养四代、五代北管传承人25名。1979年改革开放,文化复兴,庄明加分别在镇文化站、锦山、埭港举办北管培训班,举办9期共培训六七代北管学员40多名。2005年,区、镇分别建立山腰中心小学和泉港庄重文实验小学北管培训基地,庄明加辅导和传教北管第八代学员120多名。1981年7月,庄明加在山腰北管乐队代表晋江地区(现泉州市)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武夷之春”音乐会,领奏北管曲《绣春光》《采桑》,荣获当届音乐会的优秀节目奖(最高奖)。

1999年5月和2002年元宵节,庄明加分别参加山腰北管乐团赴泉州市首届民间歌吹漫步邀请赛、泉州“海丝”文化节,庄明加领奏北管歌舞《采莲》,二次均荣获一等奖。

连瑜碧(1932— ),男,坝头凤山村人。前黄坝头村传承谱系第四代传人,泉州北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2岁开始演唱北管曲和打击乐器,北管技艺较为全面。20世纪50年代,村里创办凤山芗剧团,连瑜碧担当主演,排演《游龟山》《夺印》等芗剧古装戏,后转入第八区文艺宣传队作弄宣传组长一职兼乐队主演,排演现代剧《吕梁英雄传》《短兵相接》等剧。1963年,连瑜碧创办凤山北管乐社,亲自担任乐师,在北管唱腔方面悉心指导,使凤山北管保持着独特的运腔特色。

庄金添(1942—)男,山腰陈庄村前埕人第四代北管传承人,1962年开始向北管第一代北管传承人向庄成吉艺师(浙江三沙人)学北管乐器京胡演奏,后又向第二代北管传承人庄亚三学北管乐器三弦演奏。1988年后参加前埕北管队及山腰北管乐团,2005年以后分别在本村、锦山小学、锦祥社区、龙山社区辅导、传教京胡、三弦乐器等。2007年参加“快乐泉州”才艺大比拼北管器乐演奏荣获社区组第一名。2010年参加泉港区民间北管乐团分别两次赴市演出北管器乐合奏《梅花三弄》荣获金奖和一等奖。10多年来,共计培训传授第六七代北管学员50多名。

庄锡宝(1954—)男,山腰街道锦山村第五代北管传承人,1981年开始在实验芗剧团学北管乐器;1984年加入锦山北管队,以京胡、嗳子为主,培养其子女成为北管演奏主要骨干;1999年山腰北管戏剧团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培养了一大批北管戏演员,2009年组织锦山北管培训班传教北管器乐,2010年作为主要负责人筹办了泉港女子北管队,共计培训传授第六七代学员50多名。庄锡宝在全市各县(区)演出100多场;赴市参加首届民间歌吹漫步邀请赛,荣获一等奖;参与福建电视台拍摄《古韵民风》北管专题片,收藏保存古老北管传统工伬谱,整理编配乐队总谱,为北管传承和创新做出积极贡献。

图9-8 北管艺人庄锡宝在授艺 图片由庄锡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