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非物质文化传统与保护已卓显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团结统一,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地方音乐文化,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生态中“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当闽台共源文化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之际,作为一名闽南人,欣慰之余,不揣浅陋,也想写点什么,以表达对闽台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恰逢2011年本人教育部课题申报有幸获得立项,给了我着手研究的信心和动力。

早期的历史文献中,并没有北管一词,它也并非单一剧种,而是闽南方言区对明清时期福建外来的戏曲音乐的统称,历史上一次次南迁入闽的中原人士及南来北往的商贸,使这些外来乐种在闽南各地落地生根,又随着移民传播台湾,汇总成北管文化圈,成为台湾传统音乐独特的现象。该项目立项之前,曾做过小规模调研,但没有深入研究,一旦认真起来,发现较为困难。首先是音乐种类多,源流多元,涉及面广。笔者以闽台北管的传出地闽粤地区,特别是漳州地区为考察地,以外来音乐戏曲为考查对象,对相关剧种与台湾北管在音乐本体上的共源及传承上进行关联研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走访了漳属当地许多的艺术工作者或戏曲爱好者,却茫然不知北管称谓。说明北管在传播台湾之前,并非以北管之名存在,而另有称谓,也并非所有外来的戏曲音乐都形成北管,因此在研究中还需要从流传地、时间、音乐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其次是资料有限,收集困难。在闽南许多属于北管的剧种已式微或消亡,加上老艺人的过世,留下可参考和挖掘的资料不多,给田野调查带来诸多不便。虽然也往返奔波于闽粤许多县市,仍感到不够充足,挂一漏万。涉及到两岸音乐、社团的调查又加大了研究的难度,虽然也两次赴台调研,但毕竟时间有限,与台湾北管接触的时间偏少,缺乏充分实证。加上学校工作、日常琐事繁杂,因此断断续续,拖延三年,草创面世。出版之际,揣揣不安。唯一聊以自慰的是尚未见学者对闽台北管进行全面研究比较,权当抛砖引玉,求证两岸专家。

饮水思源是良训。感谢台湾著名学者吕锤宽教授,无私地为我提供了许多帮助,使我对台湾北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得以顺利地进行两岸剧种的比较。感谢福建师范大学蓝雪霏博导的关心和引导,恩师严谨治学的态度使我每当心存懈怠之意,便不敢肆意妄为。

拙作的出版亦要感谢在写作过程所需的田野调查中,给予笔者以帮助、关心、支持的许多地方宣传部、文化馆、文化站的领导,或对我采风陪同或提供资料。感谢漳州、泉州、粤东各地艺人对我采录工作的大力支持。

感谢我的家人,没有他们默默的支持和相伴,就不会有这部拙著的完成。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女儿鹭鹭,打记事起,在孩子最需要母亲陪伴的童年、少年时期,我或是忙于学业、或是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孩子的关心,内心时时充满愧疚。努力工作、努力学习算是妈妈以榜样的力量向女儿献上的深深母爱吧,愿我的宝贝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强、勇敢、乐观。

谨向厦门大学出版社慨允出版此书,深表谢意!

结束也意味着起点的开始。拙著的出版对我而言既是幸事也是鞭策,文化是一个艰深的题目,从中深深地感受到做学问之不易。深知自己资质驽钝,书中难免有轻重得失乃至错讹谬误,为本文留下了遗憾。力之不逮者,只能待日后弥补和匡正,庶几不会辜负曾经帮助我的人。

是为记。

2014年12月于厦门悦海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