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江淮难民

二、江淮难民

《惠安县志》“文化篇”载:“由于江淮一带河水常泛滥成灾,无数灾民背进离乡往南逃荒。他们以卖艺为生,常唱的曲调有《打花鼓》等,人们笼统称他们为凤阳婆,北管也由这些流浪艺人传入本县。”[1]明代以来,凤阳地区连年水患,造成灾荒,人民衣食无着,于是老幼妇男流散到江南或北方各地,以打花鼓讨饭为生,凤阳人每年冬春之间都要到各地去,成为习惯,这就带动了凤阳花鼓在全国各地的传播广泛。据《扬州画舫录》所记,早期的凤阳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其内容多是“状家室流离之苦”,大约在清雍正乾隆年间,花鼓在南方的江浙等地农村已有范围较广的传播,形成花鼓戏,由农村传入城镇,表演形式也渐趋丰富,被吸收为许多戏曲、曲艺的曲牌唱腔,其曲调常由《凤阳歌》《鲜花调》《银纽丝》等组成,这些曲牌都包括在泉州北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