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民间曲艺

第二节 多元民间曲艺

虽然地方不大,名不经传,但泉港的民间音乐艺术丰富多彩,享有“戏窝子”“曲窝子”美誉。本身并无太多文化积淀的泉港,能以开放的姿态,不断吸收外来的戏曲音乐,形成特色文化。2006年5月,泉港北管进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曲目被收入《中国民间音乐集成(福建卷)》,掌中木偶、七星灯、咸水腔歌仔戏等多种民间戏曲得以保护和发展。2008年11月,山腰街道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闽南戏曲)之乡”称号;锦祥社区被授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示范点,后龙镇土坑村被授予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头衔印证了泉港文化的欣欣向荣。山腰街道文化站原站长庄玉宗曾骄傲地介绍:“泉港仅山腰街道就活跃着68个民间文艺团体,包括民间戏曲、音乐、民俗活动等,长期从事这个行业的有1000多人,年演出上万场,营业收入近2000万元人民币。”泉港的民间艺术除北管以外,还有以下曲艺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