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泉州北管与台湾北管的共源比较
位于泉州市泉港区的北管是大陆唯一以北管命名的乐种,2006年曾以泉州北管为名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准,所以称泉州北管。当地人多称北曲、北管、小曲、小调、曲仔,分为曲和谱两类,曲即为唱曲,谱即为器乐合奏。《惠安县志》“文化”篇载:[1]
北管又称为“北曲”。流行于山腰、后龙、南埔、涂岭、辋川和城关等地,已有百年历史。由于江淮一带河水常常泛滥成灾,无数灾民背井离乡往南逃荒。他们以卖艺为生,常唱的曲调有《打花鼓》等,人们笼统称她们为“凤阳婆”,北管也由这些流浪艺人传入本县。[2]
目前并无法稽考证明台湾北管的弦谱与唱曲由泉州传入,台湾学者也大都认为台湾北管主要由漳州地区移民传入,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为它们属于同一时期流行的、有同源关系的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