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展望

二、展望

优胜劣汰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我们无法人为地留住历史前进的脚步,有学者谈论,民间艺术保护的核心就是要复原文化生态。愿望是好的,但这是一厢情愿的愿望和刻舟求剑的作法。不但有些文化生态不可能复原,即使能复原也难以回到过去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不断大声疾呼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一些传统文化仍在急速衰亡。就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各地方、各民族戏曲剧种共有368个,到2005年据《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数据显示,现有剧种仅剩267个,短短60年间便消失了上百个剧种!即使有些小剧种暂时生存了下来,也大都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都市生活节奏加快、广播、电视的发展及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能容纳传统文化的空间越来越小。但是经济的腾飞,是否必然要以丧失某些传统文化为代价?我们又应当如何保护这些倾注了祖祖辈辈心血的文化形态?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一方面,北管应保持外来乐种独特的自我。北管之所以引起海内外业界的关注,之所以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它在强大的地方音乐戏曲面前,能够冷静取舍,始终保持最初的本色,不“同流合污”的结果。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现实的一切文化和文明,包括现代资本主义文明,都是建立在古代文明的基础上的。优秀的民间音乐是现代艺术事业发展的基石,泉港北管工作者们对北管的收集、整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不可否认,仍有许多珍贵的资料尚在民间,在老艺人的身上。如不及时抢救保护,就会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因此,建议要抓住有利时机做好北管技艺的抢救性保护,向社团和老艺人征集、收购演出抄本和音乐资料,继续请老艺人口述记录传统音乐曲牌,或把老艺人的表演通过录像制作成光盘保存下来,将这些音乐、表演用现代化的手段记录下来,按照档案资料的管理办法,妥善保管,专人负责。同时,更要注意对年富力强的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挖掘,把培养选拔中青年传承人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年龄结构逐渐趋于科学化,以保障北管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需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上、经济上对北管社团给予更多实质的支持和鼓励,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参与。如排练场所、舞台装置、乐器服装等的改善和更新,北管传承人的经费补助等,将解决北管排演条件作为落实“走群众路线”、“为民办实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事来抓。充分调动艺人的积极性,举办形式多样的北管演出、竞赛、使之常态化,形成对民间社团的有效管理。

在众多的北管社团中,选择组织安排、表演水平较强的社团作为艺术实验和示范单位。这些社团的主要任务是上演北管传统精品,完成政府的宜传、慰问演出任务,其经费主要由当地政府拨款。定期对北管社团进行艺术考核,实行鲜明的奖励制度,鼓励良性竞争,保证社团的表演水平。

加大北管艺术后备人才的培养,现代语境下,传统音乐已不能仅仅依赖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而必须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中和更复杂的社会群体中,经由大众传播媒介才能得以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承,并与现代商业文化相抗衡。对现有的艺校北管专业,政府应充分保证其招生的生源,以低收费甚至不收费的方式吸引生源,加强学校教学设施和老师队伍的建设,提高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以达到发展和提高北管艺术质量的目的。在就业上予以政策倾斜,鼓励学生回本地从事北管相关方面的工作,使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管是活态的文化,它的活态不仅表现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也表现在文化遗产的载体“人”也是活态的。这种活态具体表现为它不仅要以活态的形式承载着历史的传统,也应该吸纳新时代的精神进行艺术再创造。即在继承传统经典艺术的前提下,又要充分考虑现实市场需求,正视北管与其他闽南音乐文化的联系,在北管艺术上作更深入、高层次的探索实验,不断推陈出新,而不是固步自封。与其他地方曲艺相比,北管之所以逊色一筹,原因之一也在于曲目单一,形式老套。可考虑与专业团体或院校合作,建立高层次、专业研究机构,在地方高校中培养和建立专业的北管音乐文化教学机构和体系,请专业作曲家对北管现有的曲牌进行创编,将独立、结构短小的曲牌发展成大型的音乐曲式结构,鼓励类似于《梁祝》《十八相送》这样有剧情北管戏的创作,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当地政府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北管走进演出市场,经费主要靠演出收人,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作为北管社团或艺人也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社会的变迁,当原来赖以生存的历史积淀逐渐消失的时候,在思想上、创作上要与时俱进,思考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汲取有利于自己的营养而成长,让北管成为有生命力的活态文化而传承下去。

方言反映出一个地域性聚集居族群的社会、文化及心理结构。反映在地方音乐上,则集中表现为颇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地域风情和民众审美倾向。通过舞台唱念语言的有效运作,可以得到较好地实现,这已在泉港芗剧、高甲戏、木偶戏等剧种中得到最大的印证,而上篇所论述的昆曲、外江戏、南词、四平戏等之所以在方言区域兴盛了一段时间后,终于不敌方言剧种而黯然退出历史的舞台,又何尝没有语言的因素在内呢?对北管传承完好的台湾,近些年来,一般职业北管剧团,除了唱词和吟念仍使用官话外,在对白上早已普遍使用本地话发音[1],这必然是为更适应社会的发展的结果,闽北西平戏、福州闽剧、广东粤剧华丽转型的经验也同样值得借鉴。对泉州北管而言,大胆探索改“官”为“土”的舞台用语,也不失为泉州北管改革的可行之举,当然,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这种改革与努力可能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付出与探索。

【注释】

[1]许常惠:《台湾音乐史初稿》,全音乐谱出版社2010年版,第184页。